background image

建筑审美中的主体已逐渐呈现出群体的特性。

 

  首先,由于科学

(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建筑设计风格被迅速的复制和广泛的利用,

建筑师本身的个体特征被迅速的符号化从而转化为全球化的群体特征。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
已经阻挡不了对人们对外部事物的美观以及对内部进一步的文化要求。最初阶段建筑外观在
功能性设计时,更多的是突出建筑外观的色彩变化和形态变化,随后随着人们审美和建筑
品质结合层次的逐渐深入,人们对建筑外观的需求从建筑的视觉享受开始向文化层面过滤
因此具有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外观开始出现,这些建筑外观带有强烈的文化韵味,比如新
古典主义建筑外观设计,将古典文化厚重和浓郁的特点体现在建筑设计上,而欧美原创主
义文化风格则是将一些欧美文化特点渗透到建筑元素,信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差异
化逐步缩小。

 

  其次,正如美学家克罗齐所说的

“艺术即知觉”, “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人们更

多的关注思考自己与各个事物之间彼此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的结果,已不仅仅
只是展现设计主体的独创性的发挥。人们对周边事物的审美观念更多的参与到事物现实发展
当中。真正地影响着周围事物的外观和内部文化的体现

”。 

  

 

  三、总结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建筑风格已经不再仅仅拘泥于一个国家独有的设计风格。建筑的设
计风格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而发展的,它的流行风格形成于整个文化的发展以及
社会各阶层的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归根到底,建筑是人性的几何空间化。人性的界限,
才是建筑语言的界限。开平碉楼的建筑已经不再仅仅限制于中国风,现代主义抑或是欧美风
格,在大众审美趣味影响下的开平碉楼建筑已逐步减少中国建筑构造的传统理念,而演变
为具有自由主义倾向和南岭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风格。目前可以说是各种建筑外观设计流派
并行的时期,众多建筑外观设计风格在最初的起步后,融入了各自所吸纳的文化、个性等元
素,如新古典风格、现代主义风格、欧美原创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新中式建筑风格等,现
在这些风格不同的建筑外观设计相互交叉,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并且建筑外观的设计中
开始体现科技的元素,尤其是通过一些科技元素将节能和环保等特点融入建筑设计中。

 

  建筑物需要满足使用者的空间需求,决定了建筑是八大艺术里唯一一种应用艺术

――

它不仅仅是被用来欣赏的,更是用作使用的。使用者才是现今审美在进驻上体现的决定者。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主流背后必然存在着与之相对的非主流,这一期的非主流往往成为下一
期的主流,并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或非彼即彼,它们常常是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相适
应,互相包容,互相转替。文化交流的全球化在促使本土文化得到国际认可的同时,其带来
的大量文化的冲击,直接反映在人们的情感特征、价值标准、审美意识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设
计风格的多元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