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应立即停止操作进行抢救。

操作问题:

1. 穿刺部位的选择?

1. 胫骨穿刺:婴儿,穿刺点为胫骨前内侧,胫骨粗隆水平下 1cm 骨面最宽处(或胫

骨上中

1/3 交界处之前内侧面胫骨)。

2. 髂前上棘穿刺:> 2 岁儿童,髂前上棘后约 1~2cm 髂嵴最宽处。

3. 髂后上棘穿刺:> 2 岁儿童,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的软组织窝处骨质突出部位。

4. 胸骨穿刺:年长儿,胸骨正中线上,胸骨角下 0.5-1cm(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

1、2 肋间隙的位置)。

2. 如何确定穿刺针已进入骨髓腔?

A. 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B. 拔出针芯如见针芯带有血迹也证明进入骨髓腔

3. 抽不出骨髓液有哪些可能?应如何解决?

 

① 穿刺位置不佳,未达到骨髓腔;②进针时针管被皮下组织或骨块阻塞;③某些

疾病可能出现

“干抽”。如骨髓纤维化、骨髓有核细胞过度增生(慢粒等)、骨髓坏死等。

在抽骨髓的过程中如果碰到抽不出骨髓的情况,被称为骨髓干抽

  如干抽则进行骨髓活检

4. 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或 判断骨髓取材良好的指标?

吸取骨髓时患者局部有短暂的酸痛;骨髓液中可见到散在的渣状黄白色骨髓小粒

或油滴;涂片检查时除骨髓小粒外,还有幼粒细胞、幼红细胞胞和巨核细胞,并可有骨

髓中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网状细胞等);骨髓细胞分类时,中性粒细胞的杆状核

与分叶核之比大于末梢血中中性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之比。

5. 涂片时注意事项:

取骨髓液中骨髓小粒部分制作涂片,涂片的动作应快,力度要均匀。理想涂片应厚

薄均匀,长短适中,有头、体、尾三部分。涂片干后应尽快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