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耕作技术:畎亩法、垄平作兼行、发展轮耕制等;

 

  ・选种育种:一穗传、穗选法、无性繁殖等;

 

  ・农书:月令体农书、专业性农书、综合性农书等。

 

  分析得到作为属性的核心概念:

 

  ・朝代:夏朝、西周、三国、唐代等;

 

  ・土地利用方式:丘陵山地的利用、河湖滩地的利用、滩涂的利用等;

 

  ・施肥:追肥、基肥、分期施肥等;

 

  ・材质:石质、木质、青铜质、铁质等。

 

  

2.2.4 定义古农艺本体类及类的等级体系 一般而 

言,建立一个类的等级体系结构有两种方法:

①自顶向下法,由一个领域中最大的概念开

始,而后再将这些概念细化;

②自底向上法,由这个等级体系中的细枝末节即最小概念开

始,然后将这些细枝末节的类加以组织、概括,也就是泛化的过程。由于本文是参照《中国图
书馆分类法》和《农业科学叙词表》的思想来定义类体系结构,由大概念开始向下细化,因此
采用自顶向下法来构建,即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农业科学叙词表》中的学科体系结构
嵌入到这个本体中,充当本体的主干结构,对其中不足的部分进行添加和修改。

 

  如前文所述,本体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一步一步来,首先要圈定一个小的范
围。因此,通过修改,最终将古代农艺本体定义为

7 个大类,分别是农作物、农具、耕作制度、

耕作技术、肥料、农书及作物育种,也就是第三步中所列举的

7 个一级核心概念。本文在本体

构建过程中,曾考虑将土壤作为一类,但由于古代对土壤的分类没有作比较深入地研究,
而且对古代土壤的研究记录不是很详细,因而将土壤转化为土地利用方式,作为属性而存
在。

 

  确定类之后,还需要确定类之间的关系。将等级关系转化至本体中变成父类与子类的关
系,并且在

Protege2000 中以等级树的形式显示。 

  在类的等级关系确定过程中发现,有些类的下位类可以有多种标准,如农具的下位类
可以按照农具的功能来划分,也可根据农具的制作材料来划定,经过多次讨论及思考,以
功能来划分农具的下位类,而将农具的制作材料作为属性材质,使其更具合理性。

 

  

2.2.5 定义古农艺本体类的属性 类只是描述了一个框架,还不能够确切地描述一个领

域,因此还需要继续定义类的内部结构。在上述步骤中,已经确定了一些重要术语,下一步
是确定类的属性。笔者给耕作制度类定义了属性,有耕作技术、土地利用方式、时代及出处。
农具的属性有材质、对象、时代、地域。子类除了有自己的属性外,还要继承父类的全部属性。

 

  

2.2.6 定义类的分面 一个属性可以由多个分面组成,分面用来描述取值的类型、容许

的取值以及取值的个数和有关属性取值的其他特征。类之间的关系属性设置为

Object 属性,

概念本身的属性则设置为

Da-tetype 属性。 

  

2.2.7 创建实例 在完成了上述定义后,需要将这些类实例化。实例化的过程要先确定

一个类,然后创建这个类的实例,本实验中共添加实例

254 个。在 Protege2000 中,通过

Individuals 标签的 3 个面板达到添加实例的目的,内容包括实例名称及附加在该类上的属
性。当大量的实例被赋予相应的属性及属性值时,就形成了相关领域的知识库。

 

  该本体中的实例获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进行:

 

  ・农业领域的专业分类表、

《农业科学叙词表》、

《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历史卷)等专业词

表和工具书;

 

  ・农业领域的大量书籍,如《中国农具发展史》、

《中国农业史》、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

略》、《中国古代农耕史略》等;

 

  ・农业领域的学术论文中的词汇。

 

  比如,现在创建一个灌溉工具类的一个实例桔槔,枯槔具有灌溉工具的属性。再给禾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