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 ”

赵匡胤如何用 活 败军之将

 
      人的能力总是长短互见,用其短处他就是个矮子,用其长处他就是个巨人。帝王经历

“ ”

的重大事变较多,阅人无数之后在这一点上自然应有深刻的认识。宋太祖赵匡胤用 活 败
军之将陈承昭的事例就是对这一认识的最好注脚。

    陈承昭本是南唐的大将,官至南唐保义节度使,在南唐的地位非常显赫。后周与南唐
在淮南打仗,南唐国主委任陈承昭为境、泗、楚、海等四州水陆都应援使,职位之高,权力
之重,可使南唐三军听命。

    在当时,赵匡胤统率后周的先锋部队攻克了泗州,又发兵东下,与南唐陈承昭统领的
军队遭遇于淮河。两军交战,赵匡胤用兵有方,指挥得力,而陈承昭作战无能,败逃之中
被赵匡胤生擒活捉。因此,陈承昭身败名裂,投降在后周得了个右监门卫将军的小官。陈
承昭在南唐时声名显赫,而在后周身微官小,再也不能用兵!

    宋国初建,赵匡胤打算兴治水利,开漕运以通四域。然而赵匡胤手下有勇将三千、谋士
八百,却都不能致力于水利之事,赵匡胤为此大伤脑筋,只能四处张榜,以求招贤纳士 ,

物色到治水能人以解燃眉之急。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几经折腾,这回赵匡胤什么人都
没挑上,倒是只选中了败军之降将、右监门卫将军陈承昭,派他去督治惠民河,以通汴京
南部漕运。如此一来,陈承昭重振雄风的机会到了。

    陈承昭虽然打仗不行,但对水利却很有研究。赵匡胤命令中使疏浚惠民河,便以陈承
昭为督监。他察看水势,见惠民河水太小,虽疏浚也未必能通航运,于是遍寻水源以补惠
民河之水。他勘察地形,见郑地地势较高,而郑地西部的河流至郑地后皆向东南流,但若
稍加疏导,便能流向东北。这一勘察所得的结论完全正确,他让民夫将郑地西部的闵水引
至新郑汇入惠民河,又引撰水注入阔水,使二水相通共注入惠民河。因此,惠民河水大增,
水贯连汴京,南历陈州、颖州,直入淮河,沟通了京城与江淮的漕运。

    赵匡胤见他治水确实有一套方法,于是在国家的治水之事上,大用陈承昭。在疏通了
惠民河之后,又命令他去疏浚五丈河。

    五丈河因被淤泥堵塞,河水少而不利于船只往来,而且只将河中淤泥挖出是不行的,
也必须有能注入之水,于是为五丈河找水一时成为关键。陈承昭受命于太祖,仍是察地形、
导水源,以广阔五丈河之水。

    经过实地勘察,陈承昭发现在汴京东面,荥阳虽有汴河水东流,但还有两条北流而无
益的河,白白流入黄河。这两条河一条是京水(可能是今须水)。在春秋时,郑国北部有
个地区叫京,郑庄公曾封其弟弟段于此。段当时在京地建了一座国都,而且有条水从城旁
过,便是京水。另一条河为索河,北流于大索城(今莱阳市)。经实地勘察,陈承昭认为
京、索二水都可以引来注入五丈河。因此赵匡胤决定,自荥阳向东开渠百余里至汴京,将
京、索二水东引入汴京城西,架流过汴河,向东注入五丈河。自此五丈河水满,又将水东
北流向济州大运河,东北漕运由此而通。

    赵匡胤欲平南唐,却忌江南水军之利。正没有办法时,陈承昭便建议宋国建立一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