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人性:情绪的历史
《人性:情绪的历史》前言
  第一部分

《人性:情绪的历史》前言作者:(英)斯图加特·

    

 

沃尔顿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732 年,伦敦的一位书籍装订商理查德·史密斯因破产而于家中自杀,同时自杀的还有他的妻子。他

 

们窒息了自己的小女儿,留下了两封料理后事的信件。
    1750 年,斯莫里特在他包罗社会万象的《英国历史》一书中,提到了上述自杀事件。令斯莫里特惊讶

的是,史密斯夫妇在信件中表现出了平静甚至还有幽默的情绪。他们选择自杀来结束贫困潦倒的生活,希望
邻居可以在他们身后证明他们正直的为人。另外,尽管他们意识到窒息自己的亲生女儿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

但感到如果留她一人在世上也只能是不幸。虽然他们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违背了基督教的信仰,但无论在死

 

后的世界他们将受到怎样的惩罚,他们都仍然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会眷顾他的每一位无助的子民。
    

——

几个世纪过去了,当我们读到这桩事情时,我们仍然会和斯莫里特有着同样的感受

史密斯夫妇竟能

 

如此理性地做出抉择。
    斯莫里特对这一悲剧的公开讨论在英国之外引发了一些评论。其中就有法国哲学家丹尼斯 ·狄德罗,他

认为这一自杀事件是英国精神生活的缩影,过于冷静和人情淡薄的英国风俗是导致这场悲剧的真正原因。狄
德罗的论述似乎有些道理,但我们还是应该把情绪的问题限制在私人生活领域,不应把它过分扩大到公共领

 

域。自杀主要是一个情绪引发的事件,当然它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书以达尔文的《动物和人类的情绪表达》一书为基础。达尔文在这本书中说到,一旦某一位科学家

想尝试研究情绪问题,他都会发现手头既无足够的材料又无合适的研究方法。他认为至少还要等上一个世纪
才能使情绪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事实的确如此,达尔文的情绪理论从仅仅是一种有趣的观点到接受严格的

实验验证之间的确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实验验证的结果表明,除了个别的小错误外,达尔文的情绪理论基
本上都是正确的。达尔文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得益于他提出进化、自然选择理论,即发现人类从更早

的祖先演化而来。虽然这一理论在当时引发了教会的极力反对,但它为世人所接受的情况远远比一般人所认

 

为的来得容易。相反,他的情绪理论却一直被人怀疑。
    《动物和人类的情绪表达》一书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情绪是天生的,而且像骨骼系统一样是有系统 、

有规律的。借助于调节面部表情和调节躯体运动的两套肌肉系统,我们向他人表达了自己的情绪,而这种表

达又往往是无意识的,它是一种本能而非后天习得的行为。情绪的交流是基因决定的,当我们还在摇篮里时,
就能识别成人的脸,还能通过解读他们脸上的表情来感知他们的态度。而且,在不同的种族之间,情绪表现

出了惊人的一致性。给生活在新几内亚巴布亚岛上的土著人出示一张板着脸的高加索人的照片,前者能毫不
费力地指出后者在生气。从衣食住行到婚礼庆典,不同的文化在诸多细节上都存在大大小小的地域差异,但

 

我们却天生具有一套相同的、最为基本的心理结构。
    尽管达尔文在书中讨论了人类的各种情绪,但他指出其中的六种是最基本的,而这六种基本情绪都能

通过我们的面部表情流露出来,它们分别是:快乐、悲伤、气愤、恐惧、厌恶和惊奇。除这六种之外,人类
的情绪还有罪恶、羞耻、尴尬、嫉妒、轻视、自豪、同情、崇敬、挫败、怀旧,以及更多涉及心理感受的,

比如蔑视和困惑。此外,爱恨这种成对的情绪更是混杂了不同基本情绪的综合体。情绪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反
应,它是我们精神世界中的爆发点,虽然它持续的时间很短,但它却能够使我们学习到一种有效的态度和策

略,当遇到类似的刺激时,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反应,如何规避。正因为如此,大部分的情绪都是负面的,除

——

 

了惟一的一个

快乐以外。

    在如今这个心理咨询十分流行的社会里,我们经常接触到心理自助以及控制愤怒情绪等问题,公众可

能会问我们是否有可能摆脱情绪或者虽不一定要与情绪相对,但至少是能够不为其所扰。20 世纪的许多伟

大的思想家,包括作家昆廷都曾尝试过一种没有情绪的生活。当被人问到没有情绪的生活是否会让人变得冷

酷时,昆廷说, 十分冷酷,却也十分完美。 达尔文虽没讨论无情绪生活是否可能这一问题,但他曾提到,

 

如果任情绪随意发泄,人们会很难从中平复,故必须对情绪有所控制:
    自由的表达情绪反而会使情绪增强。但另一方面,表达也能缓解我们的情绪。采取武力的行为能够让

人更加气愤;对恐惧不加以控制,人就会感受到更强烈的恐惧;然而,处在消极状态中的人可能会失去他摆

 

脱这种状态的好机会。
    达尔文著作的最后几页都是这样的谆谆教诲,尽管这些并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验证。控制情绪的观点

受到了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挑战,后者认为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源于人们对情绪的压抑。压抑的后果并
不是如昆廷和达尔文所认为的那样让情绪消失了,而是潜在地将它们聚集在一处,最终因无法宣泄而导致整

个心理系统的紊乱,其结果就是各种精神病人的出现。弗洛伊德的观点战胜了达尔文的观点,而我们的情绪

 

表露也越来越公开化。
                  《人性:情绪的历史》恐惧(1)
  第一部分

《人性:情绪的历史》恐惧(1) 作者:(英)斯图加特·

    

 

沃尔顿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在这个世界上,恐惧是我最为害怕的一件事情。

    

 

[法]蒙田

    1

 

.在古英语中,意为危险。

    2.由于感到危险的迫近或者意识到邪恶的存在,而产生的一种痛苦和不安的情绪。在其早期的用法中,

多指那些非常强烈和极端的恐惧情绪,常赋予无生命的东西或抽象的事物以人或生物的特性、思维与活动。 

    3

 

.对某件事情的恐惧状态;尤指对神(更准确地说是对强力权威)的恐惧或敬畏。

    4

 

.因关心某人或某事是否安全而产生的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