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

2007 中国服装产业的纵深发展将为中国服装产业格局、竞争力格局变化奠定基础。国

内企业成熟壮大、国际名牌蜂拥而入,更多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跃跃欲试,国内中小企业在
夹缝中找寻生存之道,未来的中国服装市场新一轮

“洗牌”时代已经到来。2007 中国服装市

场必然好戏连台,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特点
  
  (一)产业资源重新配置,市场竟争模式逐步转变。
  

1.梯度转移初见端倪,省内流动仍是主流。我国主要服装产区仍然集中在广东、浙江、

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近年来,一些沿海城市的人均

GDP 快速提高、土地资源紧缺,

用地成本飞涨、人力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水电供给不足、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
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困难重重,产业区域性和企业的梯度转移已见端倪。然而目
前的梯度转移主流仍然是

“省内流动”。苏南企业到苏北开发、粤南地区产业慢慢向粤北和东

西两翼发展、福建、浙江一些产业集群也向周边扩散,省内的

“内陆”地区成为我国服装产业

梯度转移的第一站。企业对于生产转移通常持审慎态度,

“异乡”办厂的前期通常会“水土不

”,地方的政策和观念意识往往成为转移胜败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企业在生产转移的

过程中承担着较难预测的风险成本,企业势必权衡投资成本与投资风险来进行目标地的选
择。
  

2.集群专业化发展,区域交叉合作广泛。我国的服装产业集聚地大多是以单一品种或

专业服装生产为特点,各区域有自身特有的优势。目前,企业已不再盲目扩张,而是力求将
区域和企业优势作强,在优势较弱或不具备生产能力的领域理智地寻求合作。区域交叉合作
应运而生。例如,温州企业为泉州企业加工西服,泉州企业为温州企业加工茄克。
  专业化激发了区域交叉合作,区域交叉合作促进了专业化,专业化和区域交叉合作把
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带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即:网络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恰恰

“专业”和“合作”。区域的网络化发展成为企业的发展壮大的一大加速器,也为跨区域企业

乃至跨国企业的诞生打下基础。
  区域内已形成联动关系,小企业最终放弃创品牌的混战,为大品牌贴牌加工,区域内
品牌集中度逐步提高。
  

3.市场竞争模式从数量、价格向技术、品牌转变。2006 年,规模以上企业的产量增幅明

显回落,预示着数量竞争时代接近尾声。大企业已经蓄积了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以产品创
新和渠道掌控能力为基础的品牌竞争力大大提升。

“数量”和“价格”竞争模式逐渐远去,“科

技创新贡献率

”和“品牌贡献率”的意识和自觉行动,在服装行业日益盛行。在产量平稳增长甚

至维持原状的同时,企业效益明显提高。目前,企业用于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

,已经

从生产规模转向设计研发投入比重、设计研发人员比重、高学历职工比重、生产自动化信息化
程度、营销网络规模质量、品牌覆盖率、单位面积销售收入等。协会也已将

“销售利润率”作为

“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之后对企业进行考评的又一重要指标。
  
  (二)人民币升值、配额政策,行业发展负重前行。
  

2006 年,受人民币升值、配额政策波动、土地资源成本飙升、人力资源持续匮乏,劳动

力和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服装行业可谓负担累累。
  由于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都有较为正确的预期,议价能力较强的企业已经在签订外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