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探析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及其治理意义

摘要:在总结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分析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治理意义,以期从根本

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黑龙江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稻;生态环境;发展现状;治理意义
1 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物及城乡生活污水逐年增加,在农业生产

中,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不断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 后,农田水土流失

严重,农用水体与土壤污染加剧,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农作物病虫草害严重,农产品中有害
物质超标成为普遍[1]。

我国人多地少,近年来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科学,导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统计,全国

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356 万 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 37%,

 

平均每年新增水土 流失面积 1 万

km2。黑龙江省水资源匮乏,每年干旱面积达 106.67 万 hm2。同时,因不合理不科学用水,农业
用水浪费严重。

我国有 533.33 万 hm2 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呈蔓延趋势,废污

水随意排放,秸秆焚烧,人畜粪便进入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农业生产每年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十分惊人。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 4124 万 t,平均用量

在 400 kg/hm2 以上,鹤岗市郊区年化肥用量达到 9256 t,平均化肥用量高达 450 kg/hm2。农民
几乎不施用有机肥,连续多年使用化肥,化肥应用指标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
体污染而设置的 225 kg/hm2 的安全上限,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 40%左右。化肥的大量使用,
使氮素浪费严重,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农业污染加剧。

 

农药污染 也十分严重,全国遭受不同程度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 933.33 万 hm2。目

前,生产上使用的农药品种十分混乱,随意添加组合的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 鹤岗市郊区每
年使用农药达到 12 t,除 30%~40%左右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
耕地及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

农业生产中由于投入品的不合理应用,形成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在农

业生产活动中,

 

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 污染物质、土壤

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

 

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污染。农 业生产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而农
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因此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

2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资源与环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水稻优势产业带的主要区域,水稻种植面积 233.33 万 hm2(2007

年),约占东北水稻面积的 60%左右,比北方 14

 

省市水稻面 积的 2/5 还多,位居全国第九,总产

量为 1 650 万 t,商品率高达 952 万 t/a。鹤岗市下辖 2 县 1 区,区域内耕地面积 47.2 万 hm2(包
括绥滨县、萝北县及宝泉岭管局)

 

。水稻种植面积 15.67 万 hm2,其中宝泉岭管局 11.67 万

hm2,县区 4.00 万 hm2。水稻平均产量为 7.0~7.5 t/hm2,稻谷产量 115 万 t,其中县区 27.5 万 t。

从生态环境上看,黑龙江省发展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开发晚、 

人口密度小、工业化程度低和森林覆盖率高等原因,该地区空气清洁,自然环境优越,稻田灌
溉用水质量优良。全年冬季严寒漫长,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种类少,发生程度较轻,本田
使用化学农药数量也少,尤其是对生产绿色稻米影响很大的生育后期农药使用量远远低于
南方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