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酒水的过剩与稀缺

     某日打车出行,在路边等待许久未果,平日里看似有些过剩的出租车资源在上班的高峰
时期格外稀缺。这让我联想到参加糖酒会的打车经历,相信居住在成都的朋友一定也会有这
种看似

“过剩”用时“稀缺”的体会。

      过剩还是稀缺?是个问题。过剩与稀缺的尴尬关系几乎充斥于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稀
缺被主流经济学视为灵魂,但是经常被谈论的问题却是过剩。经济危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生
产过剩,一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的专著中给出的解释是: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

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
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这一系列的“大量”和“大批”,是厂商们危惧的问题。

但是,厂商们在经常面对供大于求、库存积压和销售不畅的过剩局面的同时,又幻想着自己
的产品成为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
      酒水行业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过剩与稀缺的矛盾。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时期,酒水是
需要凭票购买的稀缺资源。有一组白酒的数据可以说明这种稀缺: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

我国白酒的产量仅仅

10.8 万千升;改革开放前夕的 1978 年,白酒产量也只有 143.74 万千

升,这对于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来说,白酒即使只是嗜好品也自然是稀缺商品。

20 世纪

80 年代,白酒产业得到高速发展,1996 年产量创历史最高峰达到 801.3 万千升,是建国初
期的

80 倍。这种高速发展给白酒行业的规范以及市场的良性竞争带来了隐患,小酒厂多而

杂的状况至今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从供需关系上,白酒也从昔日的稀缺资源变成了过剩产
品。为此国家对白酒行业制定了以调控和调整为基础的产业政策,

“控制白酒产量”这句大家

都熟悉的常用语成了扭转白酒资源过剩的方向。

“九五”期间白酒产量下降 23%,“十五”期间

白酒产量下降

315.3%;2004 年白酒产量仅为 311.70 万千升,降至近 20 年最低点,由此引

发了

“白酒危机”、“白酒是夕阳产业”、“传统产业是否需要保护”的大讨论。

      就在人们对白酒产业的忧虑声中,民族产业的顽强生命力却悄悄在白酒产业体现,行业
出现回暖迹象。

2005 年白酒产量上升至 349.43 万千升,2006 年继续攀升到 397.08 万千升,

2007 年为 493.95 万千升,2008 年为 569.34 万千升,到 2009 年,白酒产量已经攀升至
706.93 万千升,离历史最高点相差仅 90 多万千升。
      这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思,忧虑白酒产量会不会重蹈 1996 年产量过剩的覆辙。
      在笔者看来,虽然商品的理想供给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对等平衡,此消彼长,自然达
成,处处存在的均衡状态;但是几乎每一种产品的历史都是以供不应求,求大于供的状态
开始,以供过于求,需求满足,生产过剩的状态结束。酒水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如今的品牌
化时代,均衡是一种不可以达到的极限状态,产品的过剩还是稀缺,已经不再取决于行业
的总供给量,而更多地仰仗于产品个体的品牌效应。当许多产品苦恼于销售不畅,存量过剩
的同时,茅台等名优产品依旧一瓶难求,真货稀缺的现状,正是对白酒行业过剩或者稀缺
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