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土地的分类

  土地的基本类别

  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土地的性状、地域和
用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
学的研究。土地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土地资源状况,识别土地资源的特性、功能
和用途,以便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不仅具有自然特性,还具有社会经济特性。根据土地的特性及人们对土地利用的
目的和要求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不同的土地分
类。我国的土地目前大致有三种分类:(1)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分类,如地貌、植被、土壤
等。这种分类体系称为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又可称为土地类型分类体系。(2)依据土地的经
济属性分类,如生产力水平、土地质量、权属等。这种分类体系称为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又
称土地生产潜力分类体系。(3)依据综合特性分类,包括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其他因素。
这种分类体系称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国家《土地管理法》科
学地将我国土地分为三大类,即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

未利用地。

《土地管理法》定义: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

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
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

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我国 1984 年发布的《土地利用现
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调查应用的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土地分类体系。

  1989   

年 9 月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镇地籍调

查及村庄地籍调查应用的是城镇土地分类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修订的

《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实施,为适应经济发展和法律的要求以及科学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

地政统一管理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明确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对原有土地
分类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和衔接。为此,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
部于

  2001 年 8 月 21

日下发了 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 ,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

 

土地分类体系,并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新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一级(3 个):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15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