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中国银行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及监管任务

   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过去几年里,由
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1]
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
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
响整个经济的稳定。本文对中国银行业的现状作一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几
年的发展轨迹作几点推断和建议。
一、中国银行业的现状
    目前中国银行业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1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
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以及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此外,还有
政策性银行在特定的领域内发挥其职能。
   在这些银行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和品牌等方面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到
2003 年 6 月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 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 80%的支
付结算服务,贷款则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 56%。[2]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
市场份额则在过去几年里大幅度增长,到 2003 年 6 月底,已占中国各类金融机构
总资产的 13.6%。[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另一个重要优势是隐含的政府担保。随着银
行业竞争加剧和储户风险意识的提高,银行的资信水平将日益重要。[4]经过近年来
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已有很大的改进,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也有显著的
提高,不少银行已初步完成管理决策、IT 信息系统上的总行集中化控制。但是不可
否认,中国许多银行还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不良资产情况仍十分严重。据银监会
统计,到 2003 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合计为 2.4 万亿元,占全部贷
款的 15.19%。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 1.59 万亿元,不良率达 16.86%;
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也有 1540 亿元,不良率为 6.50%。[5]而且上述不良率的
水平,已经包含了近几年各银行贷款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稀释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银行的资产充足率普遍较低。
    中国银行在内部管理、资信评估能力和授信体制、风险控制能力等各方面都还
有很多缺陷,员工队伍素质和知识技能结构有待提高,管理信息系统也还远未完善。
而且,中国银行在信贷工作中还往往受到种种外在压力和行政干扰,授信决策并不
完全建立在资信因素上。扶持地方经济、帮助国营企业脱困、发展重点产业等等还
经常是影响授信决策的重要因素。
    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和人员队伍过于庞大,造成经营
上的巨大压力,在管理运营上也还失于低效迟缓。中国银行的人民币存贷款的利率
仍受到控制。在存款方面,除了保险公司五年及 3 亿元以上的存款允许由双方自主
决定利率外,其余各项人民币存款利率均由人行统一规定。在贷款方面,人行也规
定必须在一个范围内浮动。这两方面就决定了银行人民币存贷款的利差收中国银行
所面对的许多企业客户的经营不够规范,财务报告不够健全可信,有关个人客户的
资信信息也相当匮乏,使得银行很难准确地衡量贷款人的资信水平和还贷能力。这
就导致中国贷款市场缺乏层次感:一方面,由于许多企业财务报告上的问题,银行
难以准确地评估其资信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利率管制,银行也无法根据客户的资
信水平充分调整利率。所以,银行业务往往集中在少量优质企业上,争夺这些客户
的竞争十分激烈。

二、银行业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