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传统建筑构件的历史记忆和再现功能 

    2006

年碧桂园集团下属的楼盘假日半岛新建的主题公园 故乡里 正式开园迎客 ,

2007

年我和同事因为承接了收集广州城建历史实物的任务,慕名到 故乡里 取经。经过

一天的参观和收藏家邹老师的风趣介绍,使我这个新客家人从建筑和民俗中感受到了浓

郁的岭南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故乡里 真如宣传所说:“真实再现了百年前岭南水乡的建

……

筑风貌、生活场景 。碉楼、大夫祠、大户人家、中户人家、小户人家、文塔

据介绍这些建

筑的绝大部分材料都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古建筑,那些被遗弃的砖、瓦、梁、柱、趟栊、封檐板、

……

隔扇、屏风

被收集起来,用于复建。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一碗一勺,全部都是原汁

原味的实物。仅百年以上的青砖就用了 300

多万块。 筹建故乡里的同志如是介绍。

    

   故乡里 成功了,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了 AAAA 级景区。它的成功有很多

因素,重要的一点是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抓住了 历史记忆 这一主题,并成功地再现

了出来,人们可以在这里追思,在这里恍如回到 故乡 。在再现 历史记忆 这一环节,传
统民居建筑构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走过岁月的人们,传统建筑构件触发我们的记忆,
回想起曾经住过的房子,和在房子里度过的岁月。对于新生一代,通过传统构件的展示,
则可以凭借实物去想象过去的生活。传统建筑构件具有重要的历史记忆和再现功能。

      1 广州传统民居的前世今生

      广州建城两千多年,传统民居受岭南气候和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具有显著的地
方特色。西关大屋和竹筒屋是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关一带。
所谓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
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

      西关大屋是清朝末期,一些官僚和商贾在商业繁盛的西关兴建的大屋。这类古式
大屋多是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坡形屋顶,1~2 楼层,纵深二三进。进门有门厅、天井、
轿厅、正厅、二厅(饭厅)、房间等。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楣、花罩、屏风和满族花窗,

” “

装修精细,典雅古朴。正门由 脚门 、 趟栊 和大门组成,正面外墙是色彩淡雅的青砖和

白色花岗石墙裙,俗称 青砖石脚 。①

      竹筒屋。建筑开间小,进深大,两者之比由 1:4 至 1:8,由前至后排列以天井间隔
的多所房间,形如竹筒。通风、排水及交通主要靠天井和巷道来解决,屋身增长则天井相
应增多。外观似为一层,但因层高达 4.5m,故常置夹层,并设电梯。墙基用石块砌筑,墙
身用青砖,山墙承重,木构架,瓦顶。民国以后,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竹筒屋也起
了一些变化,出现两三层建筑,楼层用混凝土梁,门楣上使用混凝土过梁,上设小阳台 ,

并采用西洋建筑的局部装饰,屋顶该位平顶,时称 洋楼 。②

      西关大屋和竹筒屋主要分布在今荔湾区,在建筑形式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
都设三道门:脚门、趟栊、大门,屋内多用满洲窗等做间隔。西关大屋为富商巨贾建造,故
宽敞气派、工艺精良。竹筒屋为普通百姓所住,故面窄进深大。

      据载,西关大屋清末民初鼎盛时期数量多达800 多间,至今留下不足十分之一。走
进西关,走进弯弯曲曲的小巷,走在青石板上,时而可以发现还保留着大门三件套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