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避免冲突管理模式的中西差异

  管理实际上是对人、财、物的管理。那么什么叫管理?很多学者对管理下了很多的定义。
作者认为,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避免冲突的过程,其中包括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物
之间的冲突、物与物之间的冲突三个方面。

  管理具有两重性,即它的经济性和社会性。避免冲突的目的也同样具有两重性,即为了
求得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中西双方的文化传统,即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文化都为避免冲
突以求得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理论指导。正是这种不同的理论指导,使得中西双
方在避免冲突的手段和方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一、以

“和”为工具的中国传统管理

  中国的传统管理,主要特征是以避免

“人与人之间冲突”为内容、以维持社会稳定为目标、

“和”为工具,目的是为了求得社会的稳定而非经济的增长。因此,管理者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主要关心的是厚生福利,把管理的重点集中在分配领域和消费领域,对生产领
域却不太重视。重视给养,要求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于是,中国历代的

宏观管理的重心,都是重

“维持”而轻发展。“维持”是使农民免于饥寒,使土大夫安于宁静淡

泊,使社会有法律、有秩序,有公共建设,避免外族入侵。而重点却始终都在社会、政治与经
济的

“稳定”而非“成长”上。社会稳定与否,关键的因素在人,在人与人之间不产生大的冲突

和对抗。而人与物、物与物的冲突虽然也会给社会的政治、经济带来大的震荡和灾难,但不会
对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带来动态的毁灭性后果。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才会造成社
会的动荡和不稳定。因此,中国的传统管理重点放在对

“人”的管理上,发展出了一整套管理

人、调节人际关系、避免人与人之间冲突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这是中国管理科学中最发达的
内容,是可以与西方管理科学相比美的精华部分。这种宏观管理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
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为了求得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在资源缺乏、科技不能大量应用、始终都是自给自足的
传统贫穷的农业社会里,中国传统管理围绕着如何

“稳定”,创造出了“和”的理念,来维系

社会中有限的资源分配与安定社会秩序,甚至这种

“和’的理念延伸到了用以避免人与物之

间、物与物之间的冲突。虽然中国传统管理在追求稳定的同时并不排除发展,但这种发展是
次要的,是从属于

“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了几千年,社会动荡较小,发展缓慢,

处于超稳定状态之中,与这种管理理念大有关系。

  为了达到

“和”,求得稳定,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整套的理论原则。管理者的奋斗目标

就是平天下,使天下大治,大治就要稳定。从整个社会的总体来说,就是要

“天下归仁”,要

“礼之用,和为贵”。一旦天下归仁后,就会天下稳定。具体地说,人与人之间的“和”:对上
和,要忠、孝、尊、崇、恭、敬,使天下有道,对平级和,要忠、恕、信、义、敦、睦,推己及人,
协调矛盾:对下和,要宽、厚、慈、惠、爱,对外族和,要信任、尊重、不轻视、不敌视,相互融
洽,共享太平。总之,人与人之间,包括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
间,上下左右之间,内外之间,都要和。不仅如此,还要人性和,即情绪表达上要有节制,
像古人所说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

则柔之以调和

”,“刚柔得道谓之和”。政事和,要“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事以和”,就是

说,要能法理、人情并顾,恩威并济,宽猛互应。人与自然要和,就是要

“天道自然”,“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