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探讨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查资料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
可能性。审计风险实质上强调的是被审查资料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
响。由于审计测试和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审计人员不可能将被审查资料中所有的错报或漏
报都审查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始终存在。但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又总是希望通过执
行合理必要的审计程序,尽可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这就需要充分考虑重要性的影响,以此来有效的控制审计风险。
  一、重要性的定义及表现形式重要性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
信息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可见,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与漏报的

“程度”,这一“程度”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

度来考虑的。如果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能够使使用者改变其原有的决策,则这种错
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反之,则是不重要的。实际上,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报或漏报
的最高界限,超过这个界限的错、漏报是不能容忍的,而低于这一界限的错、漏报是可以接
受的。
  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原则的表现形式。重要性水平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判断的
允许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的大小。举例来说,比如一项重要性水平定为

1 万元,则意味

着低于

1 万元的错报与漏报不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审计人员需要通过

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高于

1 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如果另外一项重要性水平定为 8 千元,则

审计人员需要付出更多的工作量来查出高于

8 千元的错报或漏报。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的

审计工作量越大。
  二、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其运用
的情形有两种:一是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评估,以确定拟执行审计程
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借以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在做出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进行判断,
以确定已执行的审计程序、审计步骤是否充分,借以保证审计质量。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重要性与审计工作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
平越高,审计工作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工作风险就越高。但同时我们更应该
考虑到,当我们做出重要性水平数值这个决定时,我们已经承受了风险,借用机会成本的
概念,我们姑且称之为机会风险。显然机会风险与重要性水平成正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
机会风险越高;重要性水平越低,机会风险越低。最后,审计人员所承受的审计风险是审计
工作风险与机会风险的简单综合(加法),此时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就已不再是简单的
正向或反向的关系了,重要性水平高,机会风险高,但审计工作风险低;重要性水平低,
机会风险低,但审计工作风险高。由此可见,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
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
  三、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审计风险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何合理的确定重要性
水平是整个问题的关键。目前,各审计机构定位的重要性水平普遍不够低,这样虽然承受的
审计工作风险较低,但机会风险较高,对外表现的审计风险仍然较高,实质上没有规避审
计风险。笔者以为,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审计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人是决定因素。因此审计
人员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是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出发点。审计机关管理层应形成统
一的思想认识,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氛围来约束和激励审
计人员,把审计单位定位为具有良好信誉的专业性服务机构。一是要要求每名审计人员都树
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有事业心和使命感,要排除一切外界干扰,要廉洁自律、团结协作、
服从大局,工作精益求精、吃苦耐劳。二是审计机关应制定统一的执业质量控制措施,从承
接审计事项、风险评估、制定计划、到督导审计外勤工作、出具审计报告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