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当空间与记忆相遇

 宁波博物馆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

1596 年向中国人传授了建立

“记忆之宫”的方法。这套流行于当时欧

洲的记忆术,能促进宗教和世俗学科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利玛窦希望当时的中国人一旦熟悉
了这套记忆术,便能自然而然的向他讨教宗教问题。这套记忆术首先要建立一座合适的记忆
场所,然后将记忆对象放在场所中。这样,一想到这些场所,就能立刻记起相应的对象。这
其中,记忆场所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记忆场所不清楚,就很难回想起相应的记忆对
象。因此,记忆场所要来源于现实,须是本人熟悉的场所,或者居住过生活过的地方,能够
很容易在脑海中回忆起来的场所。当时的传教士告诉人们,如果要记住《圣经》中的人物和故
事,必须首先选一座熟悉的城市,在做祈祷时,让这些人物和故事浮现在眼前,一幕一幕
在这座城市中缓缓的掠过。不过,利玛窦的传授最终并未成功,因为当时的中国人依靠传统
的反复背诵的记忆方式,依靠朗朗上口的文章韵律,足以应对科举考试。

 

现代公共博物馆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利玛窦的设想。不过,有所不同的是,

博物馆设置的往往是一系列真实的记忆场所,摆放了真实的展品,而不是某个想像的记忆
场所。另外,与利玛窦的传授目的不同,博物馆的设立是为了普及知识,尽可能让所有人都
更多的受到教育。可以说,博物馆的设计一方面要设置符合参观流线组织的高效空间,另一
方面要设置观众熟悉的记忆场所,以便让参观者记住和理解更多的知识。空间与记忆的充分
融合才能造就一座优秀的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在这两方面都实现的非常出色,尤其是后者。砖瓦、水和庭院是宁波地区传
统村镇最重要的三个特色要素,三者都在博物馆中得到大量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