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外资银行管理层本土化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高离职率分析

 

 要:作为中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银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其重要

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在

2006 年后,外资银行在中国普遍进入了法人银行

转制和管理层本土化进程,开始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人力资源问题,其中突出地表现为人力
资本的高离职率。本文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北京地区某外资银行为例,对高离职率
的现象和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3/view-4145894.htm

  关键词:外资银行;本土化管理;高离职率

 

  一、引言

 

  作为中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这一百多年来,外资银
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政府、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认
可。

 

  

1979 年,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成立了首家代表处,就此拉开了外

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序幕,开始了其在中国金融市场近

40 年的发展历程,它的拓展轨迹与

经历也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1]。为了更好地完成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转制过程,在

中国的外资银行纷纷进行了管理层的本土化进程。

 

  在转制前,中国境内外资银行的性质为外国注册银行在华分支机构,由其注册地监管
部门承担其主要的监管职责

[2]。2006 年底,中国银监会首次批准 9 家外资银行可将其在中

国境内的分行转制为法人银行

[3]。转制为法人银行后,外资银行作为在中国境内注册的法

人机构,由中国管理层人员担任银行法人,在开展各项业务时可与中资银行具有相同的经
营范围。如今,我国境内多家外资银行已转制成为法人银行

[4,5]。但尽管转制后的法人银

行与外国银行中国境内分行相比较可享有诸多的优惠政策

[6],但是外国银行分行转制为法

人银行还涉及到补充管理人员、配置营业网点等诸多问题,需要投入较高成本,因此外资银
行转制后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道路亦是充满挑战与困难的。其中,管理层本土化及相应的
人力资源瓶颈即是外资银行转制后在华拓展业务发展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外资银行目前也普遍面临着自身业务和管理方式等转型阵

[5]。外资银行能否转型成功,能否适应国内经济转型,能否面对本土化的机遇和挑战,

这些将是目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外资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服务中国经济建设
所面对的首要问题之一

[6],而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伴随着转型阵痛的大量人才流

失和高离职率。

 

  二、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理论之一,尤其是激励理论

 的理论基石,无论在

学术还是实务中,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braham 

Maslow 提出的[7],他把具有自然人和社会人双重属性的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
求,即人们维持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包括衣、食、住、行、性等方面;安全需求,即在健康和
生命安全、事业和职业保障、财产和财富安全、可预期的未来发展等方面的需求;社会(社
交)需求,可分为友爱需求和归属需求;认可和尊重需求,是指在社会中,拥有自身稳定
的社会地位,并在个人能力及成就等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可;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
需求,指人的理想、潜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实现自我价值。

 

  三、

N 银行案例分析 

  

N 银行于 1982 年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中国大陆地区分支机构,2007 年底 N 银行向中

国银监会提出申请,要求转制成为外商独资法人银行。根据银监会有关管理政策,

N 银行在

转制后对各分支机构的管理层人员进行了本土化调整,管理层外籍人员逐步全部被中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