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摘要:根据地质和钻探勘查资料对比,寻找晚古生代聚煤盆地规律和控制因素。

 

  关键词:聚煤规律

 控煤因素 煤层特征 

  

0 引言 

  近年来,通过国家煤田第

4 次预测计划的安排,作者所在公司发现了头道沟煤层富集

区。为吉林省在煤田勘探开发做出了一定贡献。头道沟勘查区属于浑江煤田,长白山老岭山
脉之北麓,地势起伏较大,至高点在花砬子,海拔

906.45m,最低点在南岔沟,海拔为

540m,比高可达 360 多米。区内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有 3 条较大的侵蚀山谷地貌:头道
沟位于勘查区的西部,自沟门至大泉眼为

7km,从大泉眼南北分岔(俗称裤裆沟)各有

3~4km 长。北岔在勘查区外西北端经过,南岔则在勘查区内西南端,大梨树沟位于本区的东
北端,谷长约

8km,正岔沟在本区的东南端,谷长沟 10km,出沟门亦为五道沟矿区。头道

沟勘查区,区域上属于鸭绿江流域,浑江水系,勘查区内无主要河流通过,

3 条侵蚀谷地

皆属季节性河流。仅在春季融雪和夏季行洪时径流,而干枯季节,仅有溢泉形成缓流。头道
沟溪水经沟门流入浑江、大梨树沟溪水。从

ES 向流 NW,在沟门注入浑江,正岔沟溪水沿

NNE 向经大横道河子流入浑江。勘查区属北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长、寒冷,多偏
北风;春季时间短,昼夜温差大,多偏西南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朗天气。由
于受寒潮影响,初霜来的早,无霜期约

120 天左右。历年最高气温 36

℃,最低气温-

34.8

℃,年均气温 4℃左右。冻土深度 0.8~1.5m。年降水量最大值为 1088mm,最小值为

643.7mm,雨季多集中在 7、8 月份,历年最大蒸发量为 1216.5mm,最小为 915.4mm。通常
每年

10 月中旬开始降雪,翌年 4 月上旬开始融化。通化(白山)市头道沟勘查区地震烈度为 6

度。按我国地震区带划分,该区属于强度小频度低的地震区。区内无破坏性地震记载,勘查
区内至今尚未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自然灾害记截。

 

  

1 头道沟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两个含煤地层 

  头道沟晚古生代聚煤盆地有两个含煤地层太原组(

C2t)和山西组(P1S)。 

  

1.1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2t) 

  

1.1.1 头道沟勘查区主要含煤地层,由堡岛体系向三角洲体系过度,分布广,主要为三

角洲体系沉积。聚煤环境有泻湖后的泥炭坪(

6 煤)和分流间湾泥炭坪(5 煤),沉积稳定

煤层厚度较大

:8-1 号孔煤层厚度 1.57m,8-2 号孔煤层厚度 14.56m,8-3 号孔煤层厚度

31.66m,8-4 号孔煤层厚度 18.82m,8-5 号孔煤层厚度 16.99m,8-6 号孔煤层厚度 6.78m,
平均煤层厚度

15.06m,煤种是贫煤、瘦煤。富煤中心位于头道沟~铁厂间的北东向条带内。本

组由灰色、灰白色、灰黑色砂岩,灰黑色页岩、泥岩,灰色粉砂岩组成。煤层顶板为灰白色粗
砂岩,底板为黑色、灰黑色泥岩组成,本区含

3 个可采煤层,与下伏本溪组呈平行不整合接

触。

 

  

1.1.2 二叠系下统(P1S)是一套纯陆相的含煤沉积,本勘查区只局部发育。聚煤环境为

三角洲

~河流体系沉积,由三角洲向河流体系过度,以河流沉积体系为主,曲流河发育,河

道两侧形成广阔的泛滥平原及其沼泽。岩性为灰黑色、灰色、深灰色粉砂岩,灰色、灰黑色细
砂岩夹数层灰黑色、黑色页岩或泥岩,煤层发育较好,呈北东向展布,含煤三层,与下伏太
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1.1.3 太原组(C2t)与山西组(P1S)是头道沟聚煤盆地连续沉积的两个主要含煤地层。

石炭系(本溪组和太原组)基底是奥陶系马家沟组(

O2m),是加里东构造运动形成的褶

皱(含寒武系),分布在头道沟拗陷南翼和北翼。其中,奥陶系马家沟组(

O2m)构成石炭

二叠系沉积的基底。印支运动形成的石炭二叠系褶皱,继承了先期奥陶系凹陷,并沉积了石
炭二叠系含煤系的基底。在印支运动的中

-早期,由于菲律宾板块向中朝板块俯冲,使头道

沟聚煤盆地受南东方向的挤压,演变成浑江复式向斜(二级),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分别是:
铁厂

-八道江向斜、头道沟~苇塘向斜、红土崖-石人向斜、湾沟向斜和松树镇向斜。这些二级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