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在乌拉盖水库以东

10 公里处,占地 30 平方公里的乌拉盖能源化工基地灯火通明,这为漆

黑寂寥的原野带来些许暖意。依托当地的煤矿资源,这个基地内已建成年产

110 万吨合成氨、

200 万吨大颗粒尿素生产线和 300 万吨甲醇生产项目。在水库与基地之间,贯穿着一条深宽
均为

4 米的引水渠;其犹如一条鲜活的动脉,日夜不停地向基地内输水,以保障基地年均

4000 万方的用水需求。
  伴随大量煤化工项目的规划和落地,快速增加的工业用水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已
无法回避。在许多区域,传统的农牧文化与工业文明激烈交互,居民、农业与化工用水时有
冲突。在

“逢煤必化”的风向里,地方生态系统以及资源承载能力正面临新的考量。

  水养煤
  无疑,资源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路径;巨量的煤储成为一些资源
城市的造富资本。
  内蒙古曾依托草原下的

“黑金”,连续数年稳坐中国 GDP 增速的头把交椅。2009 年,自

治区的一位领导曾向外界表示,

“世界增速最快的是中国,中国增速最快的是内蒙,内蒙增

速最快的是鄂尔多斯。现在,鄂尔多斯的人均

GDP 已超香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时过境迁之后,

“热烈欢迎各位企业家到内蒙古考察、投资、创业、发财”的金牌项目,已

不再是直接开采资源,而是

“煤化工”。

  

11 月初,《英才》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煤化工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煤炭深

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及《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已获得多方认可,可能于年底或明年初出
台。
  根据相关规划,我国

“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建设 14 个大型煤炭开采基地,包括山西、陕

北、内蒙、新疆、河南、云贵等地,计划在此范围内打造煤电一体化开发建设

16 个西部大型煤

电基地。而来自于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统计显示,

“十二五”期间,我国煤化工基地建设投

资近

2 万亿人民币。

  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首先要有煤炭资源保障,二则需要大量的水,两者不可或缺。根据
相关统计,目前生产一吨煤制油的耗水量约为

9 吨,煤制烯烃约为 20 吨,煤制二甲醚约为

12 吨,煤制天然气(甲烷)耗水量约为 6 吨,煤制乙二醇约为 9 吨。
  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介绍,一个典型的

20 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

目,年耗水量约为

1400 万吨,如果要实现 600 亿立方米/年的煤制气产能,将需要每年 4.2

亿吨的水资源供应。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编制的《煤电基地开发与水资源研究》显示,

“十一五”期间 32 个在

建或投产煤化工重大项目,以及

“十二五”15 个新建重大项目的需水量合计约为每年 11.1 亿

立方米。如果在研究结果上再增加

10%的需水总量调整系数,那么预计到 2015 年我国煤化

工产业的需水量约为

12.22 亿立方米,折算后每天为 334.68 万立方米。

  让投资者和地方政府皱眉的现实掣肘在于,煤炭与水两种资源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明

“相逆”。除云南和贵州外,许多富煤地区地处干旱的西北,水资源匮乏。即多煤的地区缺

水,有水的地方少煤。煤化工项目的水源问题由此凸显。煤多水足的、

“特别适合上大型化工

项目

”的宝地少之又少。

  纵观地图,宁夏、陕西、山西、内蒙、河南等国内大多富煤地区皆处黄河流域之内,黄河
由此成为很多大型煤化工项目最主要的水源。随着一个个资源依赖型城市崛起于在黄河之滨;
呼啸前行的工业文明,犹如索求无度的孩子,以前所未有的饥渴姿态寻求

“母亲河”的喂养。

  根据国家有关规划,需要黄河水资源提供支撑的巨型能源基地有:宁夏宁东能源基地、
内蒙古呼包鄂

“金三角”经济圈、乌海市及乌斯太工业能源基地、陕西陕北榆林能源工业基地

和山西离柳煤电基地。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孙庆伟博士告诉《英才》记者,过去十年,黄河流域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