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甘肃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情况

    甘肃是个水资源短缺,以干旱著称的省份,干旱缺水是制约全省国民经济发展
的最大因素,尤其是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及丘陵山区的中东部旱地农业区,降水量

200—500mm 的 10 个地(州、市)的 65 个县(市、区),土地面积 15.26 万

km2,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80%,地表水和地下水十分匮乏,人均仅 860m

3

十年九旱,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差,致使生活在这一地区
的广大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或者在温饱线上徘徊,人畜饮水困难。甘肃省的

41

个国扶贫困县,

8 个省扶贫困县都集中在这一地区。

    (一)雨水利用的实践过程
    如何解决干旱缺水,保证这一地区农村尽快脱贫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一直是甘
肃各级领导,广大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多年来苦苦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大旱
之后领导反思的焦点。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全省科技工作者认真总结群众和干

旱作斗争的实践经验,开始把目光瞄准大气降水利用,对此进行了整整

10 年的试

验研究,有

30 余项有关雨水集流研究的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部分成果达到了

国内领先水平。有

8 项集雨节灌方面的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有 6 项获省

水利厅科技进步奖。大范围试点和示范,使全省集雨工作从单项走向了综合;从传
统雨水利用,走向高效实用化阶段;从试点示范,走向根据降水资源、群众的积极
性、资金筹措情况适度规模发展的良好阶段。

1995~1996 年,甘肃成功地实施了

“121 雨水集流工程”(即每户建 1 个 100m2 左右的雨水集流场,打两眼水窖,发

1 亩左右庭院经济。简称“121 工程”。),并在“121 工程”的基础上向实施范围、

建设方式、发挥效益三个方面拓展,形成了目前全省全面实施的集雨节灌工程。
    1.“121 工程”是干旱地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主要模式
    1995 年,全省遭受了 60 年未遇的特大干旱,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全省有

300 多万人、200 多万头牲畜发生了水荒。面对旱情持续发展的严峻形势,

省委、省政府经过反复分析论证,决定实施

“121 工程”,集中力量重点解决特别干

旱地区农民群众的饮水困难。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共新建和改造旧窖 52 万眼,建
成集流场

3716.2 万 m2,解决了中东部最缺水的 8 个地(州、市)27 个县(市、区)、

26.73 万户、131 万人、118.8 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同时发展庭院经济 1.7 万亩,
发展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

1 万多处,投入资金 10857 万元。全省“121 工程”的

顺利实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受
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受益干部群众交口称赞

“121 工程”是救

命工程,爱民工程,是党和政府对干旱地区人民实行的一大德政。
    “121 工程”实施已经六年,据调查,“121 工程”方便实用,蓄水充足、水质良好,
庭院经济充满生机。这几年全省降雨普遍偏少,中东部地区的年降雨量仅

300 多

mm,突出的特点是春夏缺雨,但凡是实施了"121 工程”的地方,都末发生严重的
吃水困难。即使榆中北山、永靖西山,会宁北部、定西地区北部、靖远山区、以及东乡、
环县等历史上最干旱、最缺水、最容易受灾的地方,也基本没有发生水荒。
    2. 集雨节灌工程是促进旱地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