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5-172-02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加

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导致对土地的需求日益扩大。而一定时期内的建设用地供给有限,农用地

向建设用地的转化成为必然。经济发展

,人口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在加速非农化的同时,

生态、粮食安全及国家制度等因素对非农化形成一种刚性约束。

 

  关键词

 农用地 土地非农化 土地非农化机制 

  

 

  一、引言

 

  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土

地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对经济运行产生巨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的调整

,我国的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土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

这一方面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却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大量损失,即所谓的土地

非农化趋势。

 

  土地非农化是指农用地转变为一切非农产业部门的建设用地的过程。所谓的农用地

,是

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

,包括直接农用地和间接农用地。直接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

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用地

;间接农用地是指排灌沟渠、田间道路、晒谷场、温室、畜舍等生产

性建

(构)筑物占用的土地。建设用地包括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

用地、特殊用地、风景旅游设施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

 

  二、土地非农化的推动力量

 

  

(一)人口增加与土地非农化 

  中国的现有人口大约

13 亿,人口基数庞大,人口总量在未来几十年内仍将不断增加。为了

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

,大量的农用地必须转化为建设用地。 

  美国学者唐纳德・博格对美国

1929

―1960 年城市人口增长的数量与土地非农化作了相

关研究

,在这一期间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需要增加 0.105 公顷的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1]。

另一项研究根据

1950

―1960 年对美国西部 44 个县市的航测,每增加一个人需要有 0.008 到

0.174 公顷的土地用于非农用途[2]。我国学者梁进社的研究表明居民点和工矿用地面积与人
口数量存在幂指数的关系

[3]。 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人口增长是推动土地非农化的重要力量。

 
  

(二)城市化进程与土地非农化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工业的聚集和扩展带动城市的发展

,

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必然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 

  

2009 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 45%,按照一般规律,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达到

30%左右,就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期。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阶段的经济与社

会特征日益凸显

,社会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积,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非农业部门急剧转移。 

  

2000 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 35%,城镇人口约 3.85 亿。2010 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45%,

总人口约

13 亿,全国城镇人口 5.85 亿(实际数字要大于 5.85 亿,暂且按照 5.85 亿计算)。按照人

均用地面积

90m2 计算。2000

―2010 年 10 年间城市人口增加了 2 亿。10 年共增加了 180 万公

(2700 万亩)的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加 18 万公顷。 

  城市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土地非农化。历史实践表明

,城市的扩展和增多是土地非农化

的重要驱动力量。

 

  

(三)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 

  土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进程紧密相关。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了对农地转非农占用的
巨大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

,土地非农化规模会越来越大。 

  根据实证研究表明

,土地非农化和经济建设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当年全国建设用地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