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2014 年银行从业《公司信贷》第十三章重

点:不良贷款的成因

  不良贷款的定义

  长期以来,不良贷款问题是我国银行面临的重要难题。针对不良贷款问题,我国银行采
取了很多措施,如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规定降低不良
贷款的指标等。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
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按照
四级分类的标准,我国曾经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账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

(即“一逾两

”)的总和。从 2002 年起,我国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

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
类贷款。

  不良贷款的成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因素的影响

;既有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原因,也有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原因。

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社会融资结构的影响

  我国间接融资比重较大,企业普遍缺少自有资金,企业效益不好,必然导致银行产生
不良资产。我国传统上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融资格局,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全社
会的信用风险集中积聚到商业银行中。而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改革没有很好的解决,这
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因素。

  

2.宏观经济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国有银行根据政府的指
令发放贷款,经济转轨后,改革的成本大部分由银行承担了,由此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3.社会信用环境影响

  整体上,我国的信用环境还有待提高。国内有些地方没有形成较好的信用文化是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