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2013 年银行从业《公司信贷》第一章重点:资产转换理

  资产转换理论

  资产转换理论

1918 年由 H.G.莫尔顿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商业银行与资本形

成》一文中提出。

  资产转换理论认为,银行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关键在于资产的变现能力,因而不必将资
产业务局限于短期自偿性贷款上,也可以将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有转让条件的证券上,
作为银行资产的二级准备,在满足存款支付时,把证券迅速而无损地转让出去,兑换成现
金,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资产转换理论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西方国家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资
产转换理论沿袭了票据贴现理论应保持高度流动性的主张,但突破了票据贴现理论对资金
运用的狭窄局限,扩大了银行资金组合韵范围,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性。

  资产转换理论也存在不足,它对银行短期资产的变现能力缺乏全面认识,从短期证券
自身的变现能力方面考虑得多,而对短期证券变现的外部环境考虑得少。实际上,在经济危
机时期或在证券市场不旺盛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能顺利通过出售证券而保证资产的流动
性,进而影响盈利性目标的实现。

  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

1949 年由 H.V.普罗科诺在《定期房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文中提出。

  预期收入理论是一种关于资产选择的理论,它在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
大了银行资产业务的选择范围。

  预期收入理论认为,贷款的偿还或证券的变现能力,取决于将来的收入即预期收入。如
果将来收入没有保证,即使是短期贷款也可能发生坏账或到期不能收回的风险

;如果将来的

收入有保证,即便是长期放款,仍可以按期收回,保证其流动性。只要预期收入有保证,商
业银行不仅可以发放短期商业性贷款,还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和非生产性消费贷款。

  预期收入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已逐渐从战争中复
苏起来,开始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资金需求的多样化,不仅需要短期资金,也产生
了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设备更新等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同时,货币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也使
商业银行迫切地需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预期收入理论的积极意义。①它深化了对贷款清偿
的认识,指出贷款清偿的来源是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找到了银行资产流动的经济动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