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第十一章 固体废物最终处置技术
第一节

 固体废物处置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固体废物经过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后,剩余下来的无再利用价值的残渣,往往富集了
大量的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即时性和长期性的影响,必
须妥善加以处置。安全、可靠地处置这些固体废物残渣,是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中的最
重要环节。
固体废物处置方法有:地质处置和海洋处置。海洋处置包括深海投弃和海上焚烧。陆地
处置包括土地耕作、永久贮存或贮留地贮存、土地填埋、深井灌注和深地层处置等。其中
应用最多的是土地填埋处置技术。海洋处置现已被国际公约禁止,但地质处置至今仍是
世界各国最常采用的一种废物处置方法。
1. 废物处置过程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换
与废水和废气相比,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质具有一定的惰性和迟滞性,但是在长期的
地质处置过程中,由于本身固有的特性和外界条件的变化,加上水分的进入,必然会
因发生在固体废物中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导致这些污染物
质不断释放出来,进入环境中。
1.1 废物在处置过程中的反应

1)生物反应

这是处置含有机物,特别是可降解有机物时,处置场中发生的最重要反应,其产物是
气体、水分和可溶解的有机物,最终结果是使所处置的有机废物逐渐达到稳定化。
生物降解过程通常从好氧生物降解开始,产生的主要气体是

CO2,好氧降解只能持续

短 时 间 。 一 旦 废 物 中 的 氧 气 被 耗 尽 , 降 解 就 变 成 厌 氧 过 程 , 有 机 物 质 被 转 变 成
CO2、CH4、少量的氨和硫化氢。此外,处置场内发生的许多化学反应也以生物作用为媒
介。

2)化学反应

a)溶解/沉淀:进入处置场的水在废物层中渗透时,会将废物原存在的或生物转化产

生的可溶物质溶解出来,产生高浓度有机物和高盐份浓度的渗滤液(又称渗析液或滤
出液);渗滤液中的某些盐类,在处置场内的某些区域因

pH 值变化等原因又会产生沉

淀反应。生物转化产物和其它化合物尤其是有机化合物通过溶解进入渗滤液具有特别重
要的意义,因为这些物质可以与渗滤液一起迁移出处置场。

b)吸附/解吸:处置场产生的气体中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渗滤液中的有

机和无机污染物质,会被所处置的废物和土壤所吸附;而在某些条件下,也会发生解
吸作用,使污染物进入气体或液体。

c)脱卤/降解:有机化合物的脱卤作用和水解、化学降解作用;

d)氧化还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影响金属和金属盐的可溶性;

e)其他类型的化学反应:另外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发生在衬层土和某些有机化合物

之间,导致衬层结构和渗透性的改变,目前对这些化学反应的相互关系还没有完全弄
清。

3)物理反应

处置场中发生的最为重要的物理反应包括:

a)蒸发/汽化:废物中的水分、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通过蒸发汽化转入处置

过程所产生的气体中;

b)沉降/悬浮:渗滤液中的悬浮和胶体物质在液相中所发生的重力作用;

c)扩散/迁移:气体在处置场中的横向扩散和向周围环境释放;渗滤液在处置场中的

迁移和进入覆土的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