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某隧道水平层状围岩支护优化设计与施工

    摘 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论述某公路穿越水平岩层隧道,根据现场跟踪调查和试验,
对围岩岩性、地层结构、原洞身围岩质量、原支护设计方案优化等进行了探讨,并利用数值模
拟方法验证了其合理性。同时,施工后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监测结果显示,围岩变形完全满
足要求,进一步证明了支护优化设计合理,效果明显。

 

  关键词:隧道工程;水平层状围岩;支护优化设计;探讨

 

  引

 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山区公路隧道的修建也

越来越多。某公路穿越水平岩层隧道,这类岩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开挖后拱顶、拱腰等部位
极易产生块体失稳,且规模较大,造成沿隧道轴线方向同一岩层的整体塌方,从而给隧道
施工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在施工过程中,从影响围岩质量的重要因素出发,准确对围岩质
量进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水平岩层的结构特征,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诸如平拱、拱
顶离层破坏、拱顶弯折内鼓等影响施工安全的问题进行预测分析,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和灾
害有效处理方法,是确保隧道快速安全施工和运营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1-2]。而针对

这种特殊的水平层状围岩,隧道施工中较难遇到类似的多个隧道均出现的情况,据有限的
资料查阅

[3-4]发现,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在实际中往往根据有限的勘探资料,为确

保安全进行了安全系数很高的设计和施工,造成了极大浪费,因此,亟待对其开展深入研
究。本文中结合某隧道的具体情况,从影响围岩质量的重要因素出发,对原围岩支护设计进
行了优化探讨,研究成果对确保该隧道的顺利施工和安全运营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可
推广应用于其他类似隧道的建设。

 

  

1、隧道水平层状围岩的基本特征 

  

 据现场跟踪调查,该隧道的走向为 1300 方向,隧址区岩层为近水平层状,产状,隧

道与岩层走向为小角度斜交,地层岩性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剑门关组紫红色泥岩与粉
砂质泥岩。洞身段粉砂质泥岩微风化、泥岩弱~微风化,岩层多为厚层或巨厚层,水平层理
不是很明显。同一洞段,泥岩的风化程度均高于粉砂质泥岩。主要发育

2 组优势节理,产状

分别为和,其与层面的空间组合构成主要的不稳定块体。由于洞身段岩层为厚~

 巨厚层,

节理间距较大,因此围岩整体稳定性较好,仅局部洞顶发生离层破坏,出现掉块现象,形
成平拱

[5]。 

  

 另外,根据现场试验资料,弱风化和微风化泥岩,其天然与饱和抗压强度分别为

18.7、7.6MPa 及 25.31、13.41MPa,由此可见泥岩对水的敏感性较强。而微风化粉砂质泥岩,
其天然抗压强度与饱和抗压强度分别为

49.O3、47.91MPa,对水的敏感性不是很强。此外,

隧道开挖过程中,未见到较大规模的涌水等不良水文地质现象。开挖后,隧道洞壁干燥,局
部地段潮湿,偶见串珠状水流。

 

  

2、围岩原支护措施及设计变更评价 

  

 2.1 原支护措施及设计变更 

  

 针对该类隧道,以研究的隧道为代表,原设计中隧道洞身围岩主要根据公路详勘报告

中确定的围岩级别进行支护设计。

 

  

 隧道开挖初期,根据现场围岩呈现出的侧壁围岩稳定、拱部易掉块的特征,于 2006 年

12 月初对原洞身

Ⅳ级围岩的支护进行了设计优化(V 级保持不变),具体变更内容有 2 个方

面:

 

  

 (1)全线隧道

Ⅳ型衬砌段落中,原设计均未带钢架支护和超前支护,变更后,均带格栅

钢架和超前支护,喷混凝土厚度由

15cm 增加至 20cm,钢架采用

Ⅳ(g)型格栅钢架,超前支

护采用

3.5m 长的 φ22 药卷锚杆,在隧道拱部布置,环向间距为 40cm。 

  

 (2)全线隧道原设计的

Ⅳ(g)型衬砌,变更后,隧道边墙下部系统锚杆被适当取消;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