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油气勘探的理论

一、世界油气勘探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初期阶段-原始找油理论

(19 世纪 40 年代以前)

早期油气勘探活动中,由于人们缺乏对地质规律的认识,

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

,找油工作主要是依赖对自然现

象的直观感觉进行的。如利用油气苗找油,靠迷信观念布井等。

钻井的方式为顿钻及麻花钻,深度不超过 500~1000 公尺。勘探方法仅限于

钻井法

。勘探领域局限于油气苗附

近和浅层。缺乏地质研究,勘探效率低,成本高。

代表性成果:我国自流井气田、巴库苏拉汉、巴拉汗浅油层及中东的一些油泉和浅油层。

(二)中期阶段-圈闭找油理论

(19 世纪 40 年代至 20 世纪 40 年代)

人们在长期寻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实践中,随着地学水平的提高,逐渐认识到,油气的聚集常和地下构

造有关。

找油理论 1

线状分布理论 --油气田呈线状分布,沿出油点的直线上找油。这一认识对解释盐丘翼部分布的油

田有效,因盐丘构造多沿断裂分布。

找油理论 2

:背斜理论

—石油聚集于背斜构造的顶部,沿构造等高线分布,背斜高点找油最有利。 19 世纪后期,

美国的怀特发表了背斜聚油的论文。

背斜聚油理论 大大提高了油气勘探的成功率。在 背斜论 的指导下,油气勘探由单纯依据油气显示,转为依据

背斜构造。地面地质测量寻找背斜构造成为找油的主要依据,地质家正式成为找油必不可缺少的专业人才。1917 年美
国石油地质家协会成立,确立了石油地质家在油气勘探中的主导地位。勘探领域扩大,主要为山前坳陷,山间坳陷。
在石油成因理论上,认为石油是由生物形成的有机成因理论逐渐抬头,最后占据主要地位。该理论指导油气勘探工作
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该理论至今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油气勘探方法也有了很大发展,除在露头区采用地质法(地质填图找背斜)外,在覆盖区产生并逐步完善了重、

磁、电、地震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寻找背斜圈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在钻井中划分出油气水层,电测和地质录
井方法都有了相应的发展。钻井技术普遍提高到旋转钻水平,井深超过千米。

通过进一步的勘探实践,人们发现油气聚集的场所不仅包括背斜,还包括其它场所,如地层圈闭,于是提出圈闭

的概念及找油理论,后来又逐渐提出复合圈闭、隐蔽圈闭等概念。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我国老君庙油田、科威特布尔干披覆背斜油田(K 砂岩储层)、沙特加瓦尔油田(J 碳

酸盐岩)。

(三)世界油气勘探进展阶段-盆地找油理论

(20 世纪中叶以后)

20 世纪中叶,随着圈闭聚油理论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控制油气聚集的更宏观因素。

沉积盆地找油理论

的提出,是石油地质学从实践到认识的一次重要飞跃。从沉积盆地整体出发,系统分析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油气源与圈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关系,逐渐缩小勘探靶区,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

盆地找油的实质是源控论和圈闭论的有机结合,系统研究油气藏形成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这是现代

油气勘探理论的基本指导原则。70 年代后期提出和迅速发展起来的含油气系统理论,是对盆地找油理论的系统总结和
发展。

二、中国油气勘探理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油气勘探勘探理论的四次大的飞跃:
(1)继大庆油田发现后建立的陆相生油和陆相大油气田形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