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钢铁冶金学(炼钢部分)

—电弧炉炼钢及铸锭

1 电弧炉炼钢概述

1.1 电弧炉炼钢的发展概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研究阶段(从 1800 年至 1900 年)

1800 年,英国人戴维(Humphrey Davy)发明了碳电极;1849 年,法国人德布莱兹(Deprez)研究用电极熔化金属;1866 年,德国
人冯·西门子(Werner Von Siemens)发明了电能发生器;1879 年,德国人威廉姆斯·西门子(C Williams Siemens)采用水冷金属电极进
行了实验室规模的炼钢试验,但电耗太高,无法投入大生产;1885 年,瑞典 ASEA(即瑞典通用电气)公司设计了一台直流电弧炉;
1888 年,法国人海劳尔特(Paul Heroult)用间接电阻加热炉进行熔炼金属实验;1889~1891 年,同步发电机和变压器推广应用;1899
年,海劳尔特研制成功交流电弧炉;1900 年,海劳尔特开始用交流电弧炉冶炼铁合金;
(2)

初级阶段(从 1900 年至 1960 年)

1905 年,德国人林登堡(R.Lindenberg)建成第一台炼钢用二相交流电弧炉(海劳尔特式),该炉特点是采用方形电极,电极手动升
降,炉盖固定不可移动,加料从炉门口人工加入;1906 年,林登堡成功地炼出了第一炉钢水,浇注成钢锭,从此开创了电弧炉炼钢的
新纪元;1909~1910 年,德国和美国分别制成了 6t 和 5t 的三相交流电弧炉投产;1920 年,采用了电极自动升降调节器,提高了电极
升降速度;1926 年,德国德马克公司将炉盖改为移出式,首次实现了顶装料;1930 年,出现了炉体开出式电弧炉;1936 年,德国人制
造了 18t 炉盖旋转式电弧炉;1939 年,瑞典人特勒福斯提出了电弧炉电磁搅拌的思想;1960 年,为使三相电抗平衡,美国出现了短网
等边三角形布置;此阶段由于电力、电极、用氧水平、炉容量等的限制,故炼钢成本大大高于平炉,因而只适合于冶炼合金钢、特殊
钢。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电炉钢的产量迅速增长。
(3)

大发展阶段(从 1960 年至今)

由于钢铁工业内部结构在 50 年代中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及 LD 转炉取代了 OH 平炉的炼钢龙头地位,但是 LD 炉不能象平炉那样 100%
地采用废钢为原料,故伴随着平炉的逐步退出炼钢舞台,废钢过剩的问题就日益突出,因此就要求 EAF 电炉在冶炼合金钢的同时,还
要担负起一部分冶炼普通钢种的任务。这样就对 EAF 提出了如何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发展方向。1964 年,美国碳化物
公司的施瓦伯(W.E.Schwabe)和西北钢线材公司的罗宾逊(C.G.Robinson)共同提出了电弧炉超高功率的概念,并在两台 135t 的电弧
炉上采用不同功率水平进行试验;不久就在世界各国推广 UHP 操作,使冶炼时间大大缩短,从 3~4 小时减少到 2 小时(功率水平
500kVA/t)。从七十年代开始,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变压器的工作效率,围绕着如何进一步提高功率利用率和时间利用率,各国相继
发展了一系列的相关技术,例如:炉壁、炉盖水冷化、长弧泡沫渣操作、氧燃烧嘴、偏心炉底出钢、废钢预热、炉底吹气、双炉壳电
弧炉等等。因此,变压器的功率水平达到 800~1100kVA/t,冶炼时间进一步降低至 1 小时以下,电耗降至 400kWh/t 以下。并逐步在特
殊钢厂推广运行

“废钢预热—电弧炉—炉外精炼—连铸—热送轧制或连轧”的工艺模式,把电弧炉演变成了单纯的废钢快速熔化设备。

为了根本上克服交流超高功率电弧炉的电弧不稳定、三相功率不平衡带来的炉壁热点问题,对前级电网造成的剧烈冲击(闪烁问题),
70 年代开始了直流电弧炉的研究,并于 80 年代中期投入工业生产,从此电弧炉又在交流和直流两方面同时发展。

综上所述,在电弧炉炼钢诞生起至今的约 100 多年的时间里,从开始时的小型电弧炉专门冶炼合金钢种,到后来变化为大型电弧

炉兼炼合金钢和普碳钢,直至近来的超高功率大型(交、直流)电弧炉仅仅作为废钢熔化设备。
1.2 电弧炉炼钢的特点
优点:靠电弧加热,热效率高,能调节炉内气氛,与平炉、转炉相比,基建投资少,占地面积小
缺点:电弧是点热源,电力、电极、耐材消耗高,生产率较低,成本比转炉高
1.3 传统碱性电弧炉炼钢方法及工艺流程介绍
1.3.1 常用冶炼方法:一般可分为氧化法、不氧化法和返回吹氧法三种。
氧化法:在炉料熔清后,通过向钢液中加矿或吹氧进行脱 P、脱 C 操作,并造成熔池沸腾,去除钢中[H]、[N]气体及非金属夹杂物,再
经过还原期脱 O、脱 S、调整钢液化学成分及温度后出钢。此法的特点在于可使钢中[P]、[S]、[H]、[N]、[O]等都可降低至规格范围内,
达到纯洁钢液的目的,因此大多数钢种均采用此法冶炼。而此法不足之处在于钢中若含有大量合金元素时,则会造成其氧化损失,并
对操作带来不良影响,故一般配料时多用碳素废钢,这又造成后期合金化的困难。
不氧化法:冶炼过程中没有氧化期,能充分回收原料中的合金元素。炉料熔清后,经还原调整成分及温度后即可出钢。优点是可在炉
料中配入大量合金钢切头、切尾、废钢锭、注余、汤道、切屑等,减少铁合金的消耗量,降低钢的成本。缺点是冶炼过程中不能去
P、去气去夹杂,因此要求配入清洁无锈、无油污的低 P 且 C 含量合适的钢铁料,并在冶炼中防止钢液吸气过多。
返回吹氧法:在炉料中配入大量的合金钢返回料,根据 C 和 O 的亲和力在一定温度下大于某些合金元素与 O 的亲和力的理论,当钢液
温度升高至一定温度后,向钢液中吹氧,达到在脱 C 以便去气去夹杂的同时,又能够避免钢中合金元素氧化损失的目的。这样做,既
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质量。
1.3.2 碱性电弧炉氧化法冶炼工艺流程介绍
上炉出钢

→补炉(fettling)→装料(charging)→熔化期(melting)→氧化期(oxidizing)→还原期(reducing)→出钢(tapping)

补炉:上炉出钢毕,迅速将炉体损坏部位进行修补,以保证下一炉钢的冶炼。新炉子在炉役期的前几炉可不补炉。装料:将配好的炉
料(burden)按一定规律装入料罐(bucket)中,然后将料罐吊至炉前,打开炉盖,将炉料一次卸入炉内。一炉钢可视情况一次装料或
多次装料。熔化期:从通电至炉料完全熔清称为熔化期。其主要任务是迅速熔化全部炉料,并及早形成一定的炉渣,起到稳定电弧、
防止金属挥发与吸气,提早脱 P 等作用。氧化期:待炉料全部熔清后,取样分析,进入氧化期。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脱
P(dephosphorization) 、去除钢中气体([H]、[N])和非金属夹杂物(non-metallic inclusions),并升温至稍高于出钢温度。还原期:
氧化期任务完成后,停电扒除氧化渣,重新造新渣,进入还原期。其主要任务是脱 O(deoxidization)、脱 S(desulphurization),调
整钢液的成分和温度。出钢:当钢液成分和温度均符合出钢要求,则打开出钢口,摇炉出钢。出钢时要做到钢渣混冲,利用钢渣在钢
包(ladle)中激烈运动,最大限度地脱 S,并防止二次氧化、二次吸气。

2、 电弧炉的电气设备

2.1 电弧的概念与交流电弧的特性
2.1.1 电弧:电弧是电流通过两极间气体时使之电离的一种放电现象。
阴极放电:热电子发射, 强电场发射。电子自阴极发射后,以极高速度向阳极冲击,在运动中与极间气体碰撞,使其电离成正、负离
子,形成电弧。电弧中的电子数目或者电弧电流大小与两极间电功率、阴极材质、气体种类等都有关系。
2.1.2  交流电弧的特性
2.1.2.1 不连续性:由于交流电弧电压与电流的周期性变化,故当电弧电压未达到燃弧电压时,电流为 0,电弧就会熄灭。但当电
路中有感抗存在时,则即使电弧电压 V

a

小于燃弧电压,电弧电流 I

a

≠0。当感抗增加到一定值时,则可保证电弧连续燃烧而不熄灭。

2.1.2.2  压缩效应:电弧周围空间存在磁场,电弧便在磁场力作用下沿轴向产生径向压力,并由外向内逐渐增大,使电弧下的钢液
呈弯月面下凹,加强了钢液的搅动和传热。
2.1.2.3  外偏效应:一相电弧受到其他两相的磁场作用,或受到炉子周围铁磁性物质的作用,使三相电弧不同程度地偏向炉衬。
2.2 电弧炉的主电路:主电路主要由隔离开关、高压断路器、电抗器、电炉变压器、低压短网
2.3 主电路上的电气设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