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岩土的性质描述及各种分类

H.1 一般规定
  

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

石质量指标

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

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根据岩石质量指标

RQD,可分为

好的(

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

极差的(

RQD<25)。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
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

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 H.1.2 执行。

  

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特殊成因和

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3 

对混合土

,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

比大于

1/3 时,宜定为

“夹层”;厚度比小于 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5 

当土层厚度大于

0.5m 时,宜单独分层。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

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
填程度、密实度等;
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
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 H.2 野外描述 
H.2.1 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成分、状态、湿
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建筑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围岩的评价取得
基本的第一手资料。
  

H.2.2 野外编录描述应对地基土进行综合定名。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

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

新近堆积砂质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

如淤泥质粘土、碎石素填土等;

3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 20 厘米的地

基土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

1/10

—1/3 时,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

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

1/3 时,宜定名为

“互层”,如粘土—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

1/10 的土层且有规律地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

“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小于 20 厘米

的一般可不单独分层,在描述中指明即可,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4 对由坡积、洪积、冰水

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呈不连续状、细粒、巨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当碎石土中的粉
粒和粘粒含量超过

25 时,定为

Ⅰ类混合土;当细粒土中砾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过 25 时

定为

Ⅱ类混合土;当含量不超过 25 时,按 H.2.3 定名。 

 H.2.3 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混”、“夹”字样,其含意是“含”——系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