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一 、西方国家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理
论探索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促进现代科学继续向纵深
发展的同时 , 又朝着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 , 形成
了一系列新生学科 。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交叉的新学科 , 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 。在此
背景下 , STS教育 (即科学 、技术和社会教育 )
和通识教育目前成为西方国家人文素质教育的两
种主要方式 。
(一 ) 国外 STS教育理论研究
1968 年 12 月 ,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指 出 :
“工程师不仅要了解工业技术变革对环境 、社会
和文化的长期的 、直接的冲击 ……工程师也要懂
得管理的技术 , 具备一些人际关系和群体社会方
面的知识 。”
[ 1 ]
加拿大学者津曼 ( Ziman, 1984) 和罗森塔
尔 (Rosenthal, 1989) 的研究表明 , STS科学包
括两类社会性课题 : 一为 “科学与社会 ”, 存在
于科学学术团体之外 (如能量贮存 , 人口问题
或污染问题等 ) ; 二为科学的社会性侧面 , 存在
于科学学术团体之内 (科学社会学 、科学认识
论和科 学发 展 史 ) 。斯 诺 ( Snow, 1987 ) 认 为
STS的 “科学系统 ”包括三个维度 : 一是认知维
度 , 包括实验知识 、科学假设 、科学理论 、规
律 、经验观察以及其中所隐含的价值 ; 二是个人
维度 , 包括科学家个人所持的影响其研究计划和
理论主张的社会价值观 ; 三是社会学维度 , 融合
了科学团体价值 , 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信任 , 学术
刊物的出版等与科学团体有关的重要方面 。
对于 STS课程教育 , 澳大利亚 W ・霍尔博
士指出 , STS的首要任务是对科学的发现 、发明
和技术上的变革做出社会性解释 , 教育内容应包
括某门学科在技术上的应用 , 它主要讲授科学技
术对社会的影响 , 目的是为学生们参加工作做准
备 。M ・吉布斯 、 P・古密特认为 , STS教育的
目的有三 :
( 1) 教育学生批判地审查支配当代
思想和公众政策中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预设 ;
(2) 帮助学生识别这些关系的合理程式 , 了解
科学与社会是如何相互联系和不断进化的 ; (3)
作为一种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方法 , 帮助学生在运
用知识前 , 先懂得为谁而用 , 最终要达到什么结
果 。
(二 ) 国外通识教育理论研究
西方的通识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 “自由人
教育 ”, 经由纽曼所倡导的 “博雅教育 ”, 发展
到受马修 ・阿诺德影响而推行的现代大学 “通
识教育 ”, 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最
早把通识教育和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博
德因学院的帕卡德 (A ・S・Packard) 教授 , 他
认为 “学 院 应 该 给 青 年 一 种 general education,
一种古典的 、文学的和科学的 , 一种尽可能综合
的 教 育 , 它 是 学 生 进 行 任 何 专 业 学 习 的 准
备 。”
[ 2 ]
1909年 , 哈佛大学校长洛厄尔第一次对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进行了区分 。他认为 , 传统
的自由教育贯穿于本科生教育的全过程 , 而通识
教育主要是作为专业化前期的知识准备 。二战
后 , 哈佛大学康南特校长领导的委员会发表了
《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 》, 提出通识教育的目
的是培养 “完整的人 ”, 即能有效地思考 、清晰
地交流 、明智地判断和正确地辨别普遍性价值的
人 。到了 20世纪 50~70年 , 博克提出通识教育
的目的是培养有教养的人 , 除了要精通某一知识
领域外 , 还需具有下列品质 : 思维清晰有效 , 正
确而有批判性 , 表达准确有力 , 批判性地了解自
然 、社会和人文方面的知识 , 掌握实验 、数学分
析 、历史文献分析等基本研究方法 ; 理解异质文
化 , 克服偏狭的文化视野 ; 对伦理道德问题能做
出智慧的判断和道德的选择
[ 3 ]
  二 、国外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 ) 美国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实践
麻省理工学院最负盛名的工程学院在其教学
目标中指出 : “对于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的长治
久安 , 工程类的职业负着前所未有的令人兴奋和
紧急的挑战和机遇 ”
[ 4 ]
, 学院课程设置的重点之
一就在于 “发展个人的自信和思维的多面性 ,
以为将来知识和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
。学校很
多本科生取得了本学位之外的管理学 、政治学 、
经济学学位 。从 1970 年起 , 工程学院与自然科
4
0
1
H IGHER EDUCA T ION O F SC IEN CES
                
2010
年第
1
(
总第
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