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
时期。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古代学校教育的形式一般是个别教学。
(4)刻板性,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
自然和死记硬背。
(5)道统性,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
道、神道和人道合为一体。
3.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现代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包括资本主
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
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考察方式:选择题)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
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
基础学科。
(一)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
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二)教育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
的。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
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考察方式:选择题、简答题)
(一)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 17 世纪)
1.萌芽阶段的特点
(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3)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
2.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学记》:传说是乐正克所作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
性;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
的关系;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
启发式教学;
(4)“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要求教学要遵
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5)“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
辅”指出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2.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学记》:传说是乐正克所作
孔子:《论文》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助产术)
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
术原理》
(二)创立阶段(17 世纪到 18 世纪)
《学记》,是古代汉民族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
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
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
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
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
总结和概括了先秦汉民族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
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
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明确提出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不能仅
仅依赖于以往的经验、习惯,应当具有哲学、伦理学和心理
学的基础。他要求把哲学作为整个教育学的指导方向;用伦
理学来决定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