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Motorola Corp.)

的托尼 维奥拉(Tony Viola)招致麾下,委以全球营销总管一职,希望

他在公司销售额扩大至 10 亿美元的道路发挥影响。业务已遍及 26 个国家的印度 Patni

公司,毅然走出国门,把美国总部设在了马萨诸塞州的剑桥。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印度

企业为了吸引美国的人才,往往需要支付比美国公司更高的价格和待遇。
  5.新进职工认购股权进程,实施反猎头。为了增加对印度 6 所理工大学毕业生的吸

引力,使他们愿意留在自己的国土上,一些印度公司采取了各种办法。其中之一,就是
允许职工购买内部股票。1994 年,印度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引人了优先认股权,目

前这是各公司采取的一种留住人才的好措施。由于采取了这种指施,信息技术方面人才
外流的比例从 1992 年的 25%下降到 1999 年的 14%。印度最大的猎头公司、MaFoi 的

总经理 Pan diaRajan

说, 显然,对于大多数印度技术人才,海外工作的浪漫已经不复

存在 。

  6.

推独特反猎头策略。印度政府鼓励高级人才来去自由。前总理拉 甘地指出, 即

使一个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在 50 岁或 60 岁时回到印度,我们也没有失去他们。我们

将因为他们在国外获得经理职位或成为富翁而高兴。我们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把这看成

” 

是人才外流,而应当把它看成是智慧银行,正在积聚利息,等着我们去提取 。印度在

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大批中高级软件人才。当软件人才从欧美归来时,他们不仅带回了资
金和技术(

即著名的高级人才 携金 回国方式),也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带回了创新

精神。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对软件产业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优惠,创造了良好

的投资环境,为海外留学或者工作人员回国开办软件企业或者从事软件开发大开 绿灯 。

这些海外归国软件人才具备了从事软件开发与服务的良好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
拥有一定的资金,特别是与海外同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每人都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海

 

外 关系网 ,对促进软件出口起到了重要作用 。
  在政府和猎头公司的双重作用下,曾在美国创立 hotmail.com

的沙比勒 巴提亚,

计划于 2007 年回国创业,在哈里亚纳邦投资 20

亿美元建立新 硅谷 。而美国的 钢铁

大王 拉克西米 米塔尔,也决定在奥里萨邦投资 90 亿美元,建造一个新钢厂。仅 2000

~2005 年,回到印度的企业中层管理级以上的印侨,就多达 32,000 多名。印度猎头

公司 Trans Search 统计表明,以企业的首席执行官(CEO)身份回国的,超过 20 名/年。

2007 年,将有 50

多名印侨以首席执行官的身份回到印度,他们不再是 永远不会回来

的印度人(Never Returning Indians)”了。

  7.

猎头公司的 双刃性 表露无遗。丰富的国内人才资源,大规模的高级人才流动,

海外跨国公司和本土公司之间爆发的人才争夺,政府与跨国公司的猎头与反猎头斗争,

都为猎头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环境、广阔的运作舞台和宽松的发展空间。然而,
以利润为目标的猎头公司,并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猎头公司连人带钱一起挖的作法,

仍然有着政府的意志和宏观的产业调控政策,作用并主导其中。特别是印度软件业的高
速增长,也吸引了国际资本的浓厚兴趣。印度的猎头公司紧紧抓住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依托国内大型公司的作法,更是值得其它发展中国家参考和借鉴。
  ----节选自宋斌博士论文《中国猎头产业规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