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招专业人才,上一览英才

法各有差异。例如:评审法,合理低标法,二次报价法,议标法,直接发包法。
但有一共同点即招标确立标底,报价受国家决定额标准的限制,综合评价的
基础上确定中标者。而理论上最优,实际中可行的最低价中标法在我国尚处于
尝试阶段,未能全面推广应用。因而在招标投标中,投资成本偏高,滋生腐败
和暗箱操作,操作过程人为复杂化,招标各环节的交易成本无法降低,同时
还使施工企业安于现状,不图进取。

  1.4 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素质急待提高

  在国际上,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被认为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国从
事工程造价的工作人员有八十万之多,大部分人的主要工作是套定额。甚至在
今天的高等教育中,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内容仍是如何使用定
额,如何套单价等等。因此大部分人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理论与实务知

之甚少。在建筑企业甚至流行这样的话语 赚钱不赚钱,全靠预算员 ,由此可
见建筑市场中暗箱操作,不正当竞争,层层转包丁程,偷工减料的混乱局面
也就在所难免。

  2.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历史沿革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政府的计划模式。
建设产品价格通过计划分配建设工程任务而形成的计划价格,概预算定额基
价是量价合一的价格。

  1984 年,建设工程招标制开始施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开始突破传
统模式,但形式虽变,内容实质照旧。概预算定额的法定地位没有改变。

  90

年代初,国家建设主管部门提出 政府宏观指导,企业自主报价,竞

” “

争形成价格,加强动态管理。 和 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 的改革思路,但
改革进程十分缓慢,改革也迟迟不见成效。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建筑法》,《价格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的
相续出台,定额体系开始出现一系列变化。部分材料价格渐渐放开,工程结算
时的材料价格调整已经允许,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001 年初,国家宣布年内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将逐渐改制,面向市场,全
国大多数省市的定额管理模式将出现历史性的改变,量价分离,单项报价提
上日程,使材料价格有望走向市场化,定额的法定性地位也将降低,变为指
导性。

  3.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