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综上所述

,

凡是利用生命系统为主进行环境监测

的方法和手段都可称为生态监测 。形象些说

,

生态监

测就是利用生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反应作为

“仪器 ”

来监测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 。

1. 4

生态监测与环境监测的关系

在环境科学中

,

环境监测是研究和测定环境质量

的学科

,

它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必要手段 。生态

监测是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 。它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

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作用的反应或反

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

的影响 、

危害及其变化规律

,

为环境质量的评估 、

调控

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本文以下所提到的环境监测均为包括生态监测在

内的广义概念 。

2

 国内外发展历程

环境监测是从十九世纪末由英美等发达国家首先

开展的

,

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 。美国等发达国家科学

技术高度发达

,

其环境监测水平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美国于十九世纪末期

,

先由卫生部门

(

如公共卫生协

会 、

工业卫生协会及水污染控制协会 、

空气污染控制协

会 、

自来水厂协会 、

原子能协会

)

等单位牵头

,

指导全国

范围内的水质 、

空气 、

放射性污染的监测 。历时半个多

世纪后

,

美国才成立国家环保局

( EPA ) ,

EPA

统一指

导全美的环境监测工作 。美国开展环境监测有

100

,

然而

EPA

成立不到

30

( 1970

12

月成立

) ,

EPA

在全国范围内的水质 、

空气 、

固体废弃物的监测

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还是从

70

年代中后期才开始的 。

生态监测是二十世纪初叶发展起来的

,

其标志是

科尔克威茨和马森提出的污水生物系统

,

为运用指示

生物评价污染水体自净状况奠定了基础 。其后

,

克列

门茨

(Clements, 1920)

把植物个体及群落对于各种因素

的反应作为指标

,

应用于农 、

林 、

牧业 。他

( 1924 )

还主

张把植物作为高效的测定仪器

,

积极提倡植物监测器 。

50

年代后

,

经许多学者

(

L iebm an, 1951

。津田松苗

, 1964)

的深入研究

,

70

年代后使生态监测成为活

跃的研究领域

,

并在理论和监测方法上更加丰富

,

在环

境监测中占有了特殊的地位 。

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

70

年代初

,

随着管理“三废 ”

工作的开展

,

各省市相继建立了环

境监测站 。到

1980

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监测工作

会议时

,

全国已建成

300

多个各级环境监测站 。在“六

・五 ”

和“七 ・五 ”

期间

,

环境监测站有了一个大发展

,

从中央到地方省 、

市 、

,

都建立了监测站 。“八 ・五 ”

期间

,

我国制定了监测工作的基本方针

,

在管理上提出

了“五化 ”

目标

,

对监测数据提出了“五性 ”

要求

,

在反映

环境质量上提出了“五报 ”

,

初步形成了以环境质量监

测为核心的监测网络 。“九 ・五 ”

期间

,

国家大力加强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

环境监测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

破 ”

。“十 ・五 ”

以来

,

国家环保总局又不失时机地在全

国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

2004

,

党中央提出

了全面 、

协调 、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

,

为环境保护工

作指明了方向

,

也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极好的发展

机遇 。目前

,

我国环保系统有

2300

多个环境监测站

,

45800

多名环境监测人员 。

目前

,

我国已制定各类国家环境标准

410

,

覆盖

了大气 、

水质 、

土壤 、

噪声 、

辐射 、

固体废物 、

农药等领

域 。已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

,

环境质量周报 、

日报 、

报监测

,

污染源监测

,

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

污染物总量

控制监测

,

污染源解析监测

,

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效果监

测等

,

需监测的污染因子达百余种 。

3

 生态与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3. 1

监测基本原理

生态与环境监测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准确性原

理 ”

,

即监测活动及其所获得的环境信息是环境历史和

环境管理的记录 、

书写

,

是环境历史的“镜像 ”

反映

,

时体现环境和环境管理的真实性及环境信息的权威

性 。为了满足“准确性 ”

的要求

,

生态与环境监测还衍

生了以下

3

个基本原理

:

3. 1. 1

代表性原理 。即监测是以有限的点位

/

断面代表

“无限 ”

的环境整体

(

反映空间代表性

) ,

以有限的采样

频率代表时刻变化着的环境变化信息

(

反映时间代表

) ,

以有限的数据信息量代表“无限 ”

的环境内部信息

(

反映数据量代表性

)

3. 1. 2

完整性原理 。监测通过采用环境“要素 ”

和“相

素 ”

环境“压力 ”

组合监测模式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

息的完整性 、

复杂性

,

同时体现了环境监测的系统性 。

3. 1. 3

规范性原理 。监测通过实现环境监测制度化 、

术标准化和技术规范化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可

靠性 、

可比性

,

同时体现了环境监测的可溯源性 、

精密

性 。

3. 2

监测对象

进入

21

世纪

,

环境监测的内涵已获得极大的丰

,

传统的“水 、

气 、

声 、

渣 ”

已不能代表环境监测的对象

特征 。目前

,

环境监测的范围和对象包括

:

3. 2. 1

环境监测范围 。包括区域的

(

城市

+

农村

+

自然

生态

) +

流域的十全国的 。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

,

以组合成不同的监测范围 。

3. 2. 2

环境“要素 ”

监测 。包括各种环境要素

(

或自然

生态系统中的各环境介质

) (

环保部门主管的

+

相关资

源部门主管的

) +

监测对象

(

如各种排气 、

排水 、

固体废

物等

)

3. 2. 3

环境“相素 ”

监测 。包括同一环境要素或同一环

境介质中的多相监测

,

:

水环境监测中的水相 、

悬浮

物相 、

生物相 、

沉积物相监测

,

环境空气监测中的气相 、

6

2

江  西  化  工

2009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