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三 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行业集中度低,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尚不能达到规模经济。我国现有产钢企业 290 家,其中只有 34
家企业年产钢超过 100 万吨,其中 7 家年产超过 300 万吨的钢铁企业,总产量占国内钢铁总产量不到 50%。而
韩国浦项 1 家钢铁厂的钢产量就占全国钢产量的 65%,日本五家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 75%,欧
盟 15 国 6 家钢铁企业钢产量占欧盟整个钢产量的 74%。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上海宝钢钢铁公司,2000 年年产
量为 1770 万吨,仅占国内钢铁总量的 13.9%,而在法国,尤西诺钢铁公司几乎囊括了法国的钢铁生产。可见,
我国钢铁生产企业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钢铁企业的集中度偏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钢铁
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钢铁企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钢铁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低。目前,国内钢铁联合企业大都是 万能型
工厂,板、管、棒、线、型材等都生产,专业分工不明确,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低。而发达国家的大型钢铁企业
集团,虽然多数也是由多个生产厂组成,但已经基本实现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分工,钢铁大集团之间也基本上
形成大类产品的分工。由于我国钢铁企业的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以及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等原因,导
致我国钢铁产品生产率低、成本高。
我国钢铁工业的素质与不仅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同发展中国家相比,如俄罗斯,也存在成本劣势
目前,我国 100 万人生产世界钢铁产量的 15%,而世界钢铁其余的 85%是由发达国家的 130 万人生产。我国人
均产钢量目前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32%,吨钢消耗的工时比发达国家高出六倍多,在生产成本上基本没
有竞争优势。
(2)市场竞争日益激烈。20 世纪 90 年代初,由于房地产热的带动,国内钢材价格飞涨,受利益驱使,国内钢铁
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非常严重,导致国内钢铁生产出现结构性过剩,钢铁企业普遍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竞
争十分激烈。目前,国内中小型材、低档次产品的生产能力处于相对过剩状态,而高附加值产品的自给率较低
大部分依赖进口,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国产钢材面临进口钢材的冲击增大。
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钢铁市场正在与国际钢铁市场接轨,参与国际竞争。根据冶金行业近几年
的统计分析,在普通产品方面,如线材、螺纹钢、型钢和钢坯等方面,我国的竞争对手主要是独联体、韩国及
巴西,它们在这些产品上具有成本优势;而对于高附加值、高性能产品方面如汽车板、涂镀层板、合金钢棒型
材等产品,竞争对手主要是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
(3)中国钢铁企业平均技术装备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任务十分艰巨。据冶金工业部门
的统计,我国落后工艺和装备还占相当比例,如炼铁高炉中约有 4500 万吨的生产能力是属于落后的,约占
总能力的 35%,其中属于限期淘汰的 100 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生产能力约有 3000 万吨。炼钢设备中,转炉约
有 1200 万吨是属于落后生产能力,占目前转炉的 12%;电炉约有 1000 万吨属于落后生产能力,占电炉能力
的 34%。轧钢设备中,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设备不到 50%。另外,我国用于新产品开发与投产的费用与发
达国家相比偏少。国际钢铁企业用于企业新产品开发费用一般在年销售收入的 4%以上,而我国钢铁企业用于
企业新产品开发年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 1%。
(4)钢材产品结构性失衡矛盾突出。就我国的钢铁产品结构而言,一方面,国内钢铁企业的主导产品螺纹钢

小型材、线材等普通钢材(长线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难度的品种( 双

高 产品),如不锈钢板和冷轧、热轧薄板、硅钢片、镀锌板等,有的国内不能生产,有的虽能生产但生产能力
严重不足。产品供不应求,国家每年需要大量进口。
产品结构失衡反映在技术指标上主要是:第一,我国钢铁行业的钢铁比(生铁总产量与钢材总产量之比)高
世界主要产钢国家一般水平在 0.5 0.7 之间,中国还在 1.0 以上,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第二,我国钢铁行业的板
管比(板材、管材总产量与钢材总产量比)低:中国目前只有 39%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钢铁产品中,
板管类产品代表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品,板管比低意味着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还处于低档次状况。此外,产品
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档钢材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比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如
我国的国产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硅钢板的产量还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
而与此同时,国产一般建筑类钢材产能又大于市场需求,供需结构矛盾比较突出。
(5)钢铁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钢铁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据冶金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