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中国是世界最伟大的工地
  龚沪生(中国贸促会建筑行业分会会长):这几年中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根  据我们 2004 年年底的初步统计,现在全国城镇的住宅住房,已经有了 96 亿多平方米,
城镇人口平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了将近 25 平方米。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都会吓一跳,到
处都是吊车,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工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文化成了我们住宅综合质量的一个体现。我觉得,中国的居住
文化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现代人对居住的物质和精神的要求是不断提升
的。从我们居住者对空间需求的层面讲,一方面要满足基本居住的物质空间,另一方面也
要满足居住者的精神需求空间。现在业主已经不仅仅是注意自己的家,而是开始关注沟通、
交流这些精神层面。
  老北京的四合院,邻里关系非常密切,相类似的还有上海的弄堂文化。所以建筑的活
性空间应该满足两个方面的需求,第一个是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间,第二是找到一
个通透、互相能够交流的空间。开发商应一方面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要为居住
者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空间。
  居住文化不要盲目照抄西方
  饶及人(纽约市城市规划局前局长):现在中国的住宅变化得非常快,中国的很多
的社区,包括天鹅湾的社区已经和美国的社区差不多,有些居住概念甚至已经超过美国。
但我觉得中国还是应该设计出符合我们居住需要的具有活性空间的建筑产品。要成为一个
持续发展的社区,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人群混居在一起的现实情况,因为最好的
社区应该是一个混合型社区。
  中国人在居住需求的层面上,应该是追求西方住宅产品的舒适环境,而不是追求西
方的生活价值。我们中国有很优秀的居住文化的价值,所以我觉得在居住需求和居住文化
方面,不要去盲目照抄西方。
  中外在居住空间设计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我们在对生活方式的取舍上面和美国差别
比较大。国外人的家庭观念特别淡,物质追求非常多,所以美国人是以消费为追求,是一
个很注重物质生活的民族。而中国则不然,如果一个东西坏了,中国人会重新想办法把它
修理好,是一个很重感情的民族。从这个角度来讲,各自对空间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美国人觉得自由非常重要,中国人对活性空间的理解还是以实用为主,这在设计的
时候应该有所体现。

   北京规划计划赶不上变化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在 20 年里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最根本
的原因是中国人都有一个住房的梦想。中国人不会想开汽车上班,但肯定想要住大房子。
  北京的多样性、混杂性非常明显,生活在这个城市里非常好玩,有各种完全不同的人,
所以建筑产品也应该顾及多样性。北京天鹅湾设计的可做多种空间组合的产品,可以满足
各种类型的人,这种产品在北京相当具有竞争力。
  在这 20 年的时间里,我们曾经做过很多荒唐事,把这个城市搞得一塌糊涂,但又因
此发展得非常快,所以很少有人去反思我们做得对不对。很多外国朋友和我说,美国哪有
像中国这么开工的?美国挖一条小路都要跟小区里面的老太太商量,中国改天换地的几
十亿、几百亿的项目说干就干了,而且做得好不好还有待未来评估。
  所以我们北京很多规划师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老做中长期规划,做完了都是一张
废纸,开发商照样拿地、开发、盖房。大部分建筑工人在开工的时候还没看到图纸,这样做

 

起来的建筑怎么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