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昆曲,原名 昆山腔 或简称 昆腔 ,清代以来被称为 昆曲 ,现又被称为 昆剧 。昆曲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

一朵 兰花 。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 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

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
江以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

亭》、

《紫钗记》、

《邯鄣记》、

《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

 

花扇》,洪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 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

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20 世纪 50 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但在今天,昆曲
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
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

----古琴

2003 年 11

月,中国古琴艺术入选第二批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玉琴。现代称为古琴、七弦琴。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 3000
多年历史。

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文人,如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弹古琴著称。传闻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悠然操琴智退司马懿十
万大军的故事。

琴身宽的一端为头,窄的一端为尾。
琴面多用桐木也可用松木、杉木,背板用梓木。周身刷漆,以黑色为主,也有红色和棕色者。琴身的漆经过百年左右,开始产生

断纹。有了断纹的琴音质会更美。凡传世古琴无不经过生漆的修补。
古琴的音色古朴典雅,富有韵味。低音区音色深沉,苍劲,中音区音色淳厚、纯净、高音区则清细、明朗,丰富的泛音则特具透明、

晶莹之感。

现存较为常见的的琴谱有:《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凤求凰》等。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

2005 年 11

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第三批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 19 个国家和地区,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

——“

陆上交通大动脉

丝绸之路 ,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

播、交融的历史。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其文化空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流派。

------

从端午节到 中韩文化之争

  ---韩国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帷幕,活动期间将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会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和体验

活动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农乐表演等。

  

追述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原型,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在韩国的许多典籍中都记载了对 端午 的解释,这种解释和中

” “

” “

” “

” “

国人的观念是一样的。如韩国也称五月初五日为 重午 、 重五 、 端阳 、 五月节 ,韩国特有的词是称 端午 为 上日 ,意为神

的日子。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 艾子糕 ,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

菖蒲妆 。

    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如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缕,划龙舟、纪念屈原等习俗,在韩国的端

午习俗中并不存在。

一度沸沸扬扬的

中韩端午 申遗 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 ,江陵端午祭 1967 年被指定为韩国第 13 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

重要无形文物后,2005 年 11 月 25 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