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这类小寺庙的建筑艺术的风格多倾向于古朴的民间建筑,规模较小,大多为一院一殿,
没有僧舍也没有经堂。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宗教建筑其风格艺术也不统一,大体上可以
分以下几种。

  第一种:以于公元 641—650 年的大昭寺为代表。大昭寺庭院呈正方形,总面积为
2500 余平方米,主殿在庭院的东面,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下部以花岗岩砌干墙高 3—5 层,
下大上小,逐级收分。第 1—3 层以 60 余间房子围成庭院,在 1、2 层,内庭院上盖平层顶
为中央大殿,通高二层,围绕大殿四周除西面底层正中为中门外,是 20 余个小型佛殿的
护法神殿,底层东面正中为释迦牟尼殿,是主殿的中心,通高 4 层,第 2 层的西、南、北
三面环大殿作回廊,回廊三面联通殿房,西面正中(在中门楼上)是松赞干布殿,高 2 层,
第 3

层南面两侧正中分别 慈尊四亲 殿的观音殿,并在释迦牟尼殿,松赞干布殿, 慈尊

四亲 殿和观音殿上分别建造了汉式木构架歇山式金瓦顶,殿的柱梁纵向排列,密助平顶
构架,在平屋顶上四周出金顶,以及红墙怪柳女儿墙檐,为传统的藏式建筑艺术,主殿
初高 2 层,只有 8 间佛殿,11 世纪整修时增加一层,并将中央佛殿扩建同中门连接起来,
中门是大昭寺最初的寺门,门内两侧尚有泥塑四天王像,主殿中央部分的形制与其他藏
传佛教寺院相同,抬高一层作侧面采光天窗,主殿内,周围廓殿之间的柱子,梁架,殿
门等满布雕刻和壁画,两层廊有雕塑伏兽,主殿顶层的 4 个汉式歇山金顶,构架和外檐
斗拱都采用汉式,释迦殿金顶,屋脊、檐角的吻兽、山花、檐板、以及墙角四角的雄狮都为
铜制镏金,金顶飞檐饰物为雕刻的神仙、法轮、宝塔、倒钟、莲盘、金幡、龙、凤、狮、鸟等,既
有中原汉地镏金术的运用,同时也吸收了印度、尼泊尔寺庙的顶饰风格,整体建筑风格表
现出融藏、汉、印度,尼泊尔诸文化特点于一体,又体现了藏族建筑的独特风貌,开创了
藏式平川式寺庙风格。是蕃善时期宗教建筑的典型代表。
第二种:是以吉如拉康为代表的建筑类型。这类拉康以一方形佛堂为其主殿,内立木柱,

关于这类拉康建筑,藏族建筑史上有所谓,四柱八梁三十三的说法 ,木结构有比较硕

大、古朴原始的特点,柱、椽大都只是稍加斧斫,基本上保持了自然形态,托木的正面雕
凿龙、风、狮、虎或花卉图案,吉如拉康与其他镇魔小寺相比较,可能算是吐蕃时期最早的,

真正意义上的佛殿。根据《巴协》记载, 其中的释迦堂大致是建于公元 8 世纪 20 至 30 年代,
是赤德祖赞和金成公主为于阗到吐蕃避难的僧侣们修建的佛殿,当时称为格如拉康,现
存的吉如拉康是后代多次修缮后的建筑,由佛堂、经堂,门廊等部分组成。殿堂内保存着
吐善时期的古老经架和雕塑,佛堂内的四根立柱柱托上的浮雕图案大器浑然,具有明显
的动势,颇有汉唐之风,但从吉如拉康整个的建筑形制上分析,它仍具有藏地本土的建
筑样式。这类拉康在吐蕃时期寺庙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其数量也最多。

  第三种: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形建筑。这类建筑以吉隆县境内的强准祖布寺和帕巴寺为
代表。这两座古建筑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两者均为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形建筑。楼阁为
方形,高四层且每层都逐级向上收分,塔内中空,设有木制楼梯可至顶层,各层均有挑
檐及门窗,每层屋檐四角均有铜制套饰挑生飞檐。其中强准祖布寺为松赞干布时期升修十

二镇魔寺的四大重镇寺之一,称为 降振格吉庙 。其塔式楼阁建筑据考古工作者推断为具
有唐代佛塔的建筑特点,但其柱造型古拙,为覆盆式,雕以宝莲辨,是藏地本土建筑形
制。但因为吉隆古镇是吐蕃古代通道之所在,是当时国际交通道。因而推断其艺术风格与
喜玛拉雅南坡的文化有一定关联。而帕巴寺据说是松赞干布迎请赤尊公主时修建的镇边寺,
其建筑风格中自然颇有些尼泊尔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