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中央银行为了保护出口,会在本国货币持续坚挺时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对那些出口在国
民经济中占重要比重的国家来说,这样做就更有理由。

1992 年 4 月以前,澳元一路看涨,

而且涨势平缓。但是,在

3 月 30 日澳元对美元的汇率涨到 0.77 美元时,澳大利亚中央银行

立刻在市场上抛澳元买美元。又如,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出口大国,

70 年代实行浮动汇率制

以后,马克的汇价随着德国经济的强大而一路上扬,为了维持其出口工业在国际上的竞争
地位德国政府极力主张实行欧洲货币体系,以便把马克与欧洲共同体其他成员国的货币固
定在一个范围内。

  从国际外汇市场发展史来看,利用本国货币贬值来扩大出口是许多国家在早期经常采
用的政策,它被称为

"乞邻政策"(beggar-thy-neghbor policy),在经济不景气时,常引起两国

的贸易战。由于现在非关税贸易壁垒名目繁多,这一人为干预外汇市场的政策已很少采用,
而且也会明显地引起其他国家的指责。

  第三,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是出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的忧虑。宏观经济模型证明,在
浮动汇率制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汇价长期性地低于均衡价格,在一定时期内会
刺激出口,导致外贸顺差,最终却会造成本国物价上涨,工资上涨,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在通货膨胀已经较高的时候,这种工资、物价可能出现的循环上涨局面,又会造成人们出现
未来的通货膨胀必然也很高的期待,使货币当局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变得很难执行。此外,在
一些工业国家,选民往往把本国货币贬值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作为政府当局宏观经济管理
不当的象征。所以,在实行浮动汇率制以后,许多工业国家在控制通货膨胀时,都把本国货
币的汇率作为一项严密监视的内容。

  英镑自

80 年代以来的波动,很清楚地说明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70 年代,几乎

所有工业国都陷入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英镑也在劫难逃。在整个

80 年代,美国和西欧国家

的中央银行都把反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或重要目标,美国、德国等都取得明显效果,
而英国则效果较差。欧洲货币体系在

1979 年成立后,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出于政治

等因素的考虑始终不愿加入,在抑制本国通货膨胀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在顶了

10 多年

后的

1990 年,英国终于在梅杰任首相后宣布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其首要原因就是希望通过

欧洲货币体系,把英镑的汇价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使英国的通货膨胀得到进一步的控
制。可是好景不长,

1992 年欧洲货币体系出现危机,外汇市场猛抛英镑、里拉等,终于导致

意大利里拉正式贬值。同样是基于反通货膨胀的考虑,英国政府花了

60 多亿美元在市场干

预,德国中央银行为了维持英镑和里拉的币值,也花了

120 多亿美元在外汇市场干预。在英

镑继续大跌,英镑在欧洲货币体系内贬值的呼声很高的情况下,英国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
系,而绝不正式将英镑贬值,同时宣布仍要继续执行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二、中央银行干预

外汇

市场的手段与效益

  关于什么是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有一个较为正式的定义。

80 年代初,美元对

所有欧洲国家的货币汇率都呈升势,围绕着工业国家要不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1982 年

6 月的凡尔赛工业国家高峰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由官方经济学家组成的“外汇干预工作小组”,
专门研究外汇市场干预问题。

1983 年,该小组发表了“工作组报告”(又称“杰根森报告”),其

中对干预外汇市场的狭义定义是

“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的任何外汇买卖,以影响本国货币

的汇率

”,其途径可以是用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之间调拨,或官方借贷等。其实,要真正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