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酿酒科技 2011

年第

1

期(总第

199

期)·

LIQUOR-MAKING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No.1(Tol.199

)

实验窖池选取在某企业基地酿酒车间。 发酵时间为

2009

3~5

月。封窖之前,预先埋入自行设计的取样器,

选取距窖壁

50~70 cm

分中层(窖池距地平面

1.5 m

)、

层(距窖底

40 cm

左右)

2

点取样,以及窖池中央轴线平

行位置取样。入窖开始

30 d

内,每

3 d

1

次窖池边部中

层、下层样各

1

份;发酵

30 d

至出窖,每

5 d

取同样位置

1

份;发酵全程于

9 d

21 d

40 d

55 d

取窖池中央位置

的中层、 下层样各

1

份。 所取糟醅立即移入无菌培养皿

中,及时分离计数。 另取部分糟醅放入无菌密封袋中,做
同步理化分析。

1.2

典型微生物培养计数

称取

5 g

所取糟醅样,置含

45 mL

无菌水三角瓶中,

加入玻璃珠,常温放于摇床

20 r/mim

振荡

20 min

取滤

液备用。

培养基: 好氧细菌及兼性厌氧细菌用牛肉膏蛋白胨

培养基,酵母菌

YPD

培养基,霉菌用抗菌素淀粉培养基。

培养条件:好氧细菌及兼性厌氧细菌在

35~37 ℃

2~3 d

酵母菌在

27~28 ℃

培养

2~3 d

霉菌在

30 ℃

培养

5~7 d

计数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计数法,对兼性厌氧细

菌的培养,采取燃烧耗氧法。将培养皿置于内设明火并封
口的干燥器内, 待火焰燃尽熄灭于

36 ℃

倒置培养

36~

48 h

观察计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好氧细菌数量变化

窖池中层和下层糟醅中好氧菌数量变化见图

1

发酵前期(入窖到发酵

30 d

),

好氧细菌数量呈现波动状

态,说明此阶段窖池内各类微生物菌群演替迅速。边下层
在第

6

天和第

15

天出现峰值,含量达峰值时为

10

6

/g

糟醅,与陈敏的结果类似

[1]

第一个峰值出现的原因是糟

醅入窖不久,氧气含量充裕,营养丰富,入窖糟醅携带引
入大量好氧细菌及其芽孢菌, 其变化证明了罗志腾与乔
宗伟的研究结果

[2-3]

笫二个峰值,推测应是兼性厌氧细

菌的大量繁殖, 以及窖泥微生物对糟醅微生物区系动态
变化产生影响。

发酵后半期, 糟醅中好氧菌数量降至

10

4

~10

5

数量

级,至出窖时数量又重回

10

6

/g

糟醅,与乔宗伟的研究

结果

[3]

有差异,也不能从微生物生理角度进行解释。 推测

是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好氧细菌芽孢和兼性厌氧细
菌同样繁殖增加, 平板计数法的结果是好氧细菌和兼性
厌氧细菌总数的叠加,数据未能反映真实情况。乔宗伟的
研究结果、赵东

[4]

的研究结果也验证了这个推论。

2.2

兼性厌氧细菌数量变化

窖池中层和下层糟醅中 兼 性 厌 氧 细 菌 数 量 变 化 见

2

兼性厌氧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与赵东的研究结果相

[4]

数 量 最 高 时 达

10

6

/g

糟 醅 ,发 酵 中 后 期 稳 定 于

10

5

数量级数天,中层最低降至

10

4

/g

糟醅,之后又有

一个上升过程。

发酵前半期, 下层兼性厌氧细菌数量的峰值出现在

3

天和第

15

天左右,但数量顶峰出现在发酵第

15

天。

这一结果表明,兼性的乳酸菌、醋酸菌等生酸菌,它们既
可在氧含量充足的发酵初期并行生长繁殖, 又可在发酵
中后期的厌氧环境生酸生酯, 这是浓香型白酒生产中乳
酸、乳酸乙酯的生成量高于己酸和己酸乙酯的原因

[5]

发酵前半期, 中层兼性厌氧细菌数量的峰值出现在

9

天,这一结果表明,兼性的乳酸菌、醋酸菌等在窖池

中层是细菌的优势菌群。

发酵后半期的

45~55 d

兼性厌氧细菌数量变化情

况说明,窖泥在浓香型大曲酒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己酸等
兼性厌氧细菌从窖泥移动到近端糟醅, 再从近端移向远
端糟醅的迁移规律

[6]

比较图

1

和图

2

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发酵进行

18 d

以后,窖内应不存在好氧菌。进一步验证了在牛肉膏蛋白
胨培养基中好氧芽孢细菌和兼性厌氧细菌同样 繁 殖 增
加, 平板计数法的结果是好氧细菌和兼性厌氧细菌总数
的叠加,数据难以反映真实情况的推论。

2.3

酵母菌数量变化

图 1 好氧细菌发酵动态

图 2 兼性厌氧细菌发酵动态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