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使左右的探明石油储量被留在地下。随着渗理论的发展, 达西定律被应用于流体在多孔介质

中的渗流, 表明油井产量与压力梯度成正比关系。这使人们认识到一次采油造成原油采收率

低的主要原因是油层能量的衰竭, 从而提出了以人工注水气的方法, 来增补油层能量, 保持

油层压力开发油田的二次采油方法(SOR)。这是当今世界油田的主要开发方式, 使油田采收

率提高到, 是一次油田开发技术上的飞跃, 但二次采油后仍有一剩余残留在地下采不出来。

国内外石油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逐步认识到制约二次原油采收率提高的因素, 进而

提出了新的三次采油方法(EOR)。

三次采油指油藏经过一次采油依靠油层原始能量、二次采油通过注水补充能量后, 采取

物理一化学方法, 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和改变气一液、液一液、液一固相间界面作用, 扩大

注人水的波及范围以提高驱油效率, 从而再一次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三次采油的分类

三次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主要分为化学法、混相法、热力法和微生物法等。根据

作用原理的不同, 化学法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碱(Alkaline)驱、聚合物(Polymer)驱、表面活

性剂(Surfactants)驱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碱一聚合物复合驱(AP驱)、碱一表面活性

剂一聚合物复合驱(ASP驱)或表面活性剂一碱一聚合物复合驱(SAP驱)。根据混相剂的不

同, 混相法分为溶剂混相驱、烃混相驱、CO

2

、混相驱、N

2

混相驱以及其他惰性气体混相驱。在

这些混相剂未达到混相压力之前为非混相气驱, 近年来又开发出了气一水交替驱(WAG

驱)。热力法包括蒸汽驱、火烧油层等。

碱(Alkaline)驱

 

碱驱油技术是三次采油技术中研究应用最早的。

碱驱油机理是碱水注入后, 碱与原油中的极性物质有机酸类物质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 

而原油中存在的重质油如沥青质、胶质等所含的梭酸、梭基酚、叶琳等与之协同作用, 使得油

水界面张力和界面粘度降低, 并产生润湿性反转形成水包油、油包水和多重乳状液从而改变

了毛细管力、附着力和驱动力,使原来不流动的残余油通过夹带、聚并重新处于可流动状态, 

从而提高采收率。碱不仅改变了油水界面张力, 而且也改变了岩石与油、岩石与水之间的界

面张力。碱驱后期, 含油量很低, 油相不连续, 油珠被滞留成为碱驱残余油。碱驱油技术是三

次采油技术中研究应用最早的, 但是由于碱耗和其可操作碱浓度范围过窄, 一直没有形成规

模应用。

目前在三次采油中应用的碱主要是NaOH、Na

2

CO

3

和NaHCO

3

、Na

3

PO

4

和Na

2

HPO

4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