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加电机扭矩去满足负载的增加,并重新返回到设定的速度。通过这个例子,可得出如下结

 

论:

    速度精度几乎与负载和电机无关,而只取决于传感器信号的质量和驱动器的速度与控

 

制算法;
    负载波动与速度校正之间的时间滞后,完全取决于速度、传感器的分辨率以及电力驱动

 

装置的参数设置。

    现代交流永磁伺服驱动系统由于具备非常高的闭环特性,可在毫秒级或者更小的时间

 

滞后中就能够对传感器信号作出反应。

    然而,在这一点上,通过机械连轴器的传递时间通常成了系统动态响应效果的最主要

 

的限制。

    例如:假设有一个系统,用伺服电机通过同步齿型带驱动一个恒定速度的、大惯性的负
载。齿型带有效、定长且有弹性。试想,要获得毫秒级的速度校正能力,可得出下列结论: 

    1.

 

驱动器一旦将电流送到电机,电机须立即产生扭矩;

    2.

 

一开始,齿型带会变形伸长,负载不会加速到象电机那样快;

    3.从而,电机比负载提前达到设定的速度,装在电机上的传感器则削弱电流,继而终

 

削弱扭矩;
    4. 随着齿型带张力的不断增加使电机速度变慢,迫使驱动器又去增加电流,一个新的

 

周期又开始了。

    在这个例子中,系统是振荡的,电机扭矩是脉动式的,负载速度也随之脉动。其结果是
噪音、过热和磨损,这没有一样是由于电机的缘故。然而肤浅的使用者将认为电机是噪音
源,事实上,如果用老式的大机座大惯性电机更换电机,这种问题就有可能消失,这就

 

给人一种错觉,似乎新的驱动系统并不是很有效。

    

 

这种简单的理解是错误的,事实上,分析以上例子:

    这种不稳定性,是由于系统反应速度(高)与机械传递或者反应时间(过长)不相匹配而引

 

起。即电机反应快于系统调整新的扭矩所须的时间。

    

 

可行的解决方案是:

    1.要么,减少机械系统的反应时间--通过增强联轴器的刚性和降低系统惯性;如直接驱
动或用齿轮箱代替齿型带。要么,降低控制系统的速度-通过放弃一些控制带宽;而这需

 

要用新的技术来实现。

    2. 当然要牺牲一些品质,如降低对突变负载波动的快速反应能力。事实上,老式驱动装
置都很慢,它是用大电机的惯性补偿速度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交流伺服电机的惯性是

 

很小的,因而就需要一个好的控制带宽以保证良好的旋转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