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

 

 

比; 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 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
满足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两条要求实际上是尽量降低混凝土的
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离散性,这是客观的,但通

科学

§管理可以控制其达到最

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
可以说,混凝土质量控制实质上是标准差的控制。
  2、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高层建筑从建筑的功能上一般上部要求小空间的轴线布置,
而下部则需要大空间的轴线布置,而这一要求与结构力学、自然布置正好相反。由于高层
建筑结构下部楼层受力很大,上部受力较小,正常布置时应当是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
密,到上部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以和常
规相反的方式进行布置。上部布置小空间,下部布置大空间。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
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就必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
不管采用何种转换形式,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仍是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结构形式。随着
转换层位置上移,应设计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对带转换层筒体结构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
为转换层上部外筒的刚度、转换层设置高度和内筒刚度。对这两类转换结构,转换层高度
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转换层高度越高,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
变越明显,设计时应限制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与其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
有一定影响。对转换层位置较低的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控制侧向刚度比可以控制转换
层附近的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对于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或筒体结构,可采取以下措

 

施强化下部结构: 加大筒体及落地墙厚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必要时可在房屋周边

 

增置部分剪力墙、壁式框架或楼梯间筒体,提高抗震能力; 可采取以下措施弱化上部: 
不落地剪力墙开洞、开口、减小墙厚等。
  3、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
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

 

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 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
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
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
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
浇带。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
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
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

 

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 60 ~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
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
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
后浇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 60% 以上。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
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 
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

 

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 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
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
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
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 700 ~1 000 mm 为宜。施工后浇
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留直缝。
  参考文献:
  [1]高层建筑施工技术[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