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世界金融市场的经验表明,公司客户(尤其是大型公司客户)所能带来的盈利
日益趋薄,以大型公司业务为主的银行普遍面临生存危机。以美国为例,在 20 世
纪 80 年代直至 90 年代初,以纽约为基地、主要面向公司客户的几家大银行,包括
Manufacturer Hanover Bank 、ChemicalBank 、Bankers Trust Co. 和 Morgan
Guaranty Bank,在 1990 年还都名列全美十大银行之中。但短短十来年之后,经过
了一系列的购并整合,这些银行均被吞并,不再独立存在。这是因为,公司客户具
有多种融资和投资渠道,比如在融资方面可以发行债券和商业票据,在投资方面也
有多种的金融品种。所以,向公司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异常激烈,从而使银行在公司业务上的定价能力和盈利水平不断削弱,生存空间萎
缩。在中国银行业内争夺优质大客户的激烈竞争中,这种情况已经有所表现。
相比之下,面向个人客户的银行在世界各国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公司业务
相比,个人业务上收入和盈利较为稳定,规模经济和网络作用也更为显著。但一家
银行只有在网点覆盖率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有效地吸引个人用户,降低综合资金
成本。对网络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个人业务的门槛,也相应地限制了个人业务
上的竞争。银行个人业务重要性的一个很好的反映,就是最近在美国连续发生的两
宗重大银行购并事件:先是 2003 年 10

 

月美洲银行( Bank of America)宣布以

400 多亿美元购并 Fleet Boston Financial Corp.,短短三个月后,摩根大通银行
(J.P. Morgan Chase & Co.)2004 年 1 月宣布以 500 多亿美元购并 Bank One Corp.。
这两次购并都是出于发展个人业务的考虑和网络互补的要求。在此之前,这几家银
行都曾尝试过重点发展其它业务(如公司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但事实证明,个
人业务盈利较好、增长较快且较稳定。所以,这几家银行都逐步把重心重新放回到
个人业务上来。如这两宗购并都完成,将重新调整美国银行业的格局:在总资产上,
花旗、摩根大通和美洲银行将分列全美前三位;在信用卡业务上,花旗与摩根大通
旗鼓相当,美洲银行较落后;但在网点数量上美洲银行遥遥领先,是摩根大通的两
倍多,更是花旗银行的七倍多。
     在银行个人业务中,值得专门一提的是住房按揭业务和信用卡业务。从 1997 年
开始城市住房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住房按揭市场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到 2002 年
按揭贷款总额已达到了 8000 多亿元。但是按揭贷款仍只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 8%、
贷款总额的 5.9%。相比之下,这两项比例在中国台湾分别是 35%和 29%,在韩国是
38%和 30%,在香港是 50%和 35%,而在新加坡更是高达 65%和 49%。可见按揭贷款在
中国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一段时间里可望是我国银行业务及盈利增长的重要动
力。而且,与其它贷款种类相比,住房按揭贷款在世界各国都是风险较低的。即使
在高失业率(如 2002 年的美国和香港)、房产价格大跌导致房产市值低于按揭贷
款余额(如 20 世纪 90 年代的日本和 1997 年后的香港)等不利条件下,按揭贷款
的坏账率和损失率也普遍较低。比如,据香港金融管理局 2002 年的一项统计,香
港当时 24%的住房按揭贷款的余额已超过房产市值;尽管如此,香港住房按揭贷款
的坏账率一直维持在 1.5%左右。当然也应该看到,住房按揭贷款在中国还面临着一
些特定的风险。中国的住房二手市场还刚刚起步,有关抵押物业处置和债权人保护
的法律及其执行也尚待完善,这些因素都将增加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
    信用卡业务在中国也还处于发展初期。由于法律、个人资信信息和消费习惯等
方面的条件尚待完善,比起按揭贷款来其发展会有所滞后。但是,从国际经验上看,
当人均收入达到每年 2000 美元~ 4000 美元后,信用卡市场就会起步。而中国已有
若干城市的人均年收入已进入了这个区间,具备了信用卡市场起飞的条件。当然,
银行个人业务的高增长、高盈利和低风险的特性,是以审慎原则为前提的,丝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