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3.2

 

生态建设还只局限于理论,很少付诸具体生活

  实践中很多学者都投身于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有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理
论已经初成体系,可是要想把合理又精彩的设计转为具体城市建设的实际,并非易事,
可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要从城市总体规划上彻底打破原有建设格局,生产

 

体系也要经过较长的转型期。
  3.3 只讲政府管理,忽视全民参与当前,生态城市建设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只
是政府职责,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生态环保行动还很有限,相关法规与相关部门的
执法管理也还没有严格的分化,管理混乱,导致很多实践中经常忽视市民的能动性和市

 

场经济自发调控力量,形成政府部门指令管理、效率低下的建设局面。
  4

 

改善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当前,我国各城市在进行城市绿化建设时,过分重视城市绿化的景观效益,盲目追
求高覆盖率,而忽略了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从而导致城市绿化在布局、结构、植物种类

 

以及绿量上存在许多问题,使有限的城市绿地更加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益。
  4.1

 

城市园林布局

  当前的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着规划无序、布局分散、人工雕琢过多等缺点,使得城
市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脆弱,环境效能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应贯彻生态优先和整
体优先的原则。在城市园林规划和建设中,应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协调好城市绿地与自然
生态系统和城市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着眼于整体城市生态环境,将自然引入城市,达

 

到 园中有城,城中有园 的佳境。
  4.2

 

城市园林结构

 

  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增加 城市的绿量 ,
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根据生态位的原则,合理配置绿地
中的乔灌草复层结构,使各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的利用光、空气、
养分、水分等自然资源,构成一个有序、高效、稳定的群落。建立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
尽可能的实现生物多样性,可以使城市生态群落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乔木层应使用冠
幅较大的常绿阔叶树种为见群重,其平均高度应不小于 7 米,冠幅指数不小于 0.8 米,灌
木层应稀疏配置;地被层的盖度要高,以形成良好地被景观和最佳的生态效益。这种复层
结构的特点是:宽大的树冠具有较大的叶面积,可以形成荫地环境,其成为降温的中心
源稀疏的灌木层通透性好,易形成局部环流,有利于系统内外的气体交换;丰富的地被
层在群落地层吸收辐射热。拦截地表径流,进而可以将相对潮湿的空气不断地向群落外输

 

送,使其周边地区的热效应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4.3

 

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

 

   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可以起到应有的景观价值及生态效益,而且可以减少管理费用 。
根据城市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应选择一些抗污染、吸尘能力强、抗干旱、耐贫瘠、耐粗放

管理的乡土植物,在 适地适树,适地适草 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引进一些适于本地生长

 

的野生植物或外地植物。
  4.4

 

发展垂直绿化,增加城市绿量

  对于建筑密度大,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来说,发展垂直绿化无疑是一个增加城市绿
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垂直绿化是指城市建筑中的屋顶、阳台和立体墙面等
到的绿化。垂直绿化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而

 

且具有占地少、见效快、绿视率高的优点。
  5

   

结 语

  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
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城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