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产效益,使农村劳力逐步转移到城镇,农民变为工人,将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实施除害兴利战略,减免干旱、洪涝、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

  世界各国公认,21 世纪是环境的世纪,谁在这方面占据了主动权,谁就将获得更大
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
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西部、三北及广大山区,通过造林种草、兴
修梯田、治沟打坝、改造沙漠等水保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土地质
量,增产粮食,发展畜牧,而且可以有效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库坝淤积,延长
使用寿命,可减免或减轻洪涝和沙尘暴灾害。例如广西玉林地区和四川盆地的区位、地形、
面积基本相仿,在 1981 年 7 月特大洪水中,虽然四川盆地比玉林地区降雨强度小
50%,但淹没农作物、倒塌房屋、经济损失分别是玉林的 2.9、9.6、6.1 倍,关键是四川盆
地森林覆盖率只有 3%~5%,而玉林地区却达 25%[2]。充分说明治理程度高低对防洪
抗灾的重要作用。又以西部地区为例,到 2001 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36 万
km2,年均减少土壤侵蚀 10 亿 t ,增加蓄水能力 130 亿 m3。黄河治理取得了 50 年安
澜的伟大成就,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由 1949—1979 年的 16 亿 t 减少到 1980—
1996 年的 8.13 亿 t,其中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 3 亿 t。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
分布的 10 万多座淤地坝工程,累计拦泥百亿 t,淤地 33 万多 hm2,增产粮食 125 万
t,促使 40 多万 hm2 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这些水土保持工程对江河下游的滞洪、拦沙及

 

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发挥了重大作用。
  由于开荒扩种、过度放牧、乱挖药材和修路开矿等基本建设的人为破坏,土地沙化日
益严重,平均每年一个中等县的速率扩展,沙漠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 17.6%,通过为

期三期的 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到 2000 年底,累计完成造林 0.2 hm2,0.2 亿
hm2 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一些条件较好地区有 500 万 hm2

的 不毛之地 变成了碧树绿

洲。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已由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 5.05%提高到近 10%,大大减缓了风
沙扩展速度[1]。榆林市沿长城内外,建成总长 1 500 km 的 4 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在
沙漠腹地营造了 165 块万亩以上的成片林,40 多万 hm2 流沙被固定,9.3 万 hm2 农田
形成林网化。使沙丘高度平均降低了 30%~50%,沙暴日数由 50 年代的 66 天减少到
24 天以下,沙区荒漠化每年以 1.62

” “

%的逆转速度在缩小,实现了由 沙进人退 到 人进

沙退 的转变。丘陵山区已有 60 多万人在沙地上开辟了绿洲,重建家园,谱写着山川秀

 

美新篇章。
  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三田(梯田、埝地、坝地),种林草,搞封育,禁放牧,
舍养畜,扩大林草面积,增加地面覆盖,减少了水土流失,减轻了水旱、洪涝、风沙等危
害,使生态环境不断向良性转化。水土保持是一项化害为利的战略对策。3 实施综合治理

 

开发战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水土保持工作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起始是以沟道淤地坝建设为主,后来变为以坡
面梯田建设为主,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 反弹琵琶 ,大上林草植被,都因措施单一布局

分散起不到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80

年代后期以来,坚持了以小流域为单元, 山水林

草、田园路村 八位一体综合治理,较好地解决了治理与开发,拦与排的关系,合理开发
利用水土草木资源,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实现了农林牧副的协调发展,

” “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例如甘肃省庄浪县,曾经是 苦瘠甲天下 、 吃

救济粮,穿破衣裳 ,40 年来坚持以梯田为主的综合治理,现已在 400 多架梁 2 500 多
条沟壑之间 6.6 万多 hm2 坡耕上建成优质梯田 6.6

 

万 hm2,营造水保林草 1.6 万

hm2,道路、林网带 156 km,修建治沟骨干工程 8 座,集雨水窖 3.4 万眼,发展滴、喷、
渗节水灌溉面积 200 余 hm2,道路 1183 km

,形成了 梁峁乔灌戴帽,山间梯田缠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