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就没有了。城市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陈爱和:《给城市着上健康美丽的色
彩》《人民日报》2002、04、05)。
  西哲海德格尔有句名言:人类诗意地栖息大地上。今天,在德国、奥地利、法国、荷兰
等国家,这句话已部分变成现实。他们的乡村如此,他们的城市同样如此。尽管他们城市
大都历经数百年,其普通建筑质量绝不比我们高,但其城市仍给人以典雅、温馨、舒适,
充满文化意蕴的感觉。而这,便与其城市环境色调规划控制直接相关:人们行走在这些城
市街道上,感受不到杂乱无章的刺眼色彩,更没有巨幅广告拼命骚扰视线。简洁和谐的色
彩,给人们以悦目的感觉,这本身便构成他们优雅文明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我们必
须像控制噪声和空气污染一样,高度重视城市色彩问题,以不断美化、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质量。
  其二、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一样悠久,色彩本身
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这之中,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
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屋顶对比,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上海外滩建筑凝重
的铅灰色,则透视着国际金融资本的威严。有些则是城市建筑自然选择的结果,像中国江
南城市的灰瓦白墙,德国城市的红瓦黄墙,便是城市的传统色彩。无论白墙灰瓦还是黄墙
红瓦,这些符合美学规律的色彩搭配,既是不同民族审美趣味的结晶,也形成了不同的
文化传统。像欧洲城市,如果仅看其教堂,似乎有许多共同点。但如果看民居色调,无论
是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人们却会一眼辨析出来;即便其外墙涂料是新的,但其色彩却
是历史的。因此,如果一座城市随意破坏传统色调,则等于将历史割断,暴露出一副苍白
面孔。这正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悲哀所在:仅从外观上,人们无论如何得不出北京
与巴黎一样历史悠久的结论;车行在苏州大街上,人们绝对感受不到江南名城或中国水
城的特色。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要象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持其城市特色,以延续
其历史文脉。
  其三、城市色彩是城市现代文明的体现城市色彩早就存在,但城市色彩设计规划却是
一个现代课题。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在于传统城市是在文化封闭状态中、在生产
力相对落后情况下发育生长起来的。城市建筑色彩受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局限很大。人们不
可能单单为了色彩而采用某种昂贵材料。因此,多数城市的色彩,或是由建材固有色体现
出来的,如或红或灰的砖瓦;或是由廉价易得材料决定的,如或黄或白的涂料。何况,对
于生活其中的人们,也不知道其它民族或地区的建筑会有另类颜色。在这种被动选择中,
尽管审美规律潜在地起着作用,却未必体现人类的文明自觉。而现代城市建设则不同了,
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更由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与普及,人们已可
随心所欲地控制建筑及其它城市设施、设备的色彩了;而现代传媒及便捷交通,又打破了
文化壁障,人们可以彼此仿学,甚至形成所谓建筑时髦趋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获得色彩自由的人们,如何控制其城市色彩,赶不赶时髦,便
成为一个文明素养问题了。今天,想给一座城市或城市新区披上各色豪华外衣,并不困难,
只要有钱就行;但要让新城区形成和谐、雅致的色调,却十分地不容易,它需要城市领导、
建筑师及业主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好比改革开放,我们告别服装蓝灰时代之后,如
何选择衣服款式才体现出人的文化品味是一个道理。新贵夫人尽管浑身绫罗绸缎珠光宝气,
却总给人一种没文化的感觉;女大学生们,尽管一身素雅,却透露出一股书卷气。一位著
名画家从美国归来,感叹大上海变土了。许多人不解。其实,正像城里人看乡下人穿红袄

“ ”

绿裤是 土 一样,我们被涂上五颜六色、色彩混乱地一塌糊涂的城市,怎能说不是一种
“ ”

土 呢?因此,正如一位美国建设师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

民在文化上追求是什么。一座城市的色彩,的确在时时刻刻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精神、这座
城市的现代文明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