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国内市场销售的各种法规和标准,它们的表面目的是纠正由进口产品的生产、分销和消费的
外部性产生的市场非效率。

”该定义强调外部性,认为单纯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纠正外部性导

致的市场非效率,必须借助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来实现这一目的。但是,该定义中使用

“表面

目的

”一词,表明他们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实质上是以纠正市场非效率为名进行故意的贸易

限制。

  上述概念界定方式都强调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贸易
限制法规,但并没有对其贸易限制作用的合理性做进一步的区分。

Thornsbury(1998)首次将

这种贸易限制作用区分为基于市场失灵的保护和基于经济利益的保护,强调了技术性贸易
壁垒的双重性。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基于维护国家安全、人类和动植物安全和健康、环
境保护、防止欺诈行为以及保证产品质量等正当理由而存在的,旨在纠正市场失灵。由于市
场失灵,当单纯的市场机制不足以防止或克服由进口品可能携带的疾病或虫害导致的外部
性,如生产成本增加或本国产量减少;或者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信息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
不对称地分布,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交易成本太高因而不可行;或者市场无法提供最优数量
的环境资源,或者行业内部的搭便车行为阻碍了标准协调过程等情形下,一国政府或非政
府机构制定合理限度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起到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在实现这一合法目
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国内产业与外国竞争相隔离,从而客观上构成对国内产业一定程
度的保护,这种保护被认为是合理正当的。就这一意义而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内产业提
供基于市场失灵的保护,其存在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故意被滥用的
可能性,从而在主观上成为一国政府进行贸易保护的工具。也就是说,政府的技术性贸易壁
垒政策制定有可能为某些利益集团所影响或左右,政府以实现社会公共目标为由,制定超
出实现一定社会公共目标必需的、过分严格的某种技术法规或标准,以达到阻碍外国竞争性
产品的进入,进而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这种情形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面目的是纠正市
场失灵,实则是通过贸易限制,将本国产业与国际竞争相隔离,即对国内产业提供基于经
济利益的保护。由于存在双重性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和福利的影响趋于复杂:技术性
贸易壁垒的正当合理使用有可能增进社会福利,即使是在忽略贸易条件效应的小国情形下
但是,对于用作产业保护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进行贸易利益再分配
其结果是进口国生产者的福利有所改善,但以外国生产者和本国总体福利受损为代价。

  二、形成机制

  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来看,技术法规与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卫生检疫措施
等技术性措施本身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它们因国际贸易的需要而产生,其采纳和实施
能起到便利市场交易与维护国际贸易正常秩序的作用。那么,技术性措施是如何形成技术性
贸易壁垒的呢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最早提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是

Sykes(1995),他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自

“国

家间不同的标准、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

”以及“重复的合格评定程序与昂贵的合格评定机制”

但对于差异如何导致产生没有进一步说明具体过程。

Henson(1998)给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形

成的具体过程,他研究指出,由于种种客观或主观原因,国家之间在技术性措施上存在差
异,可能表现为各国标准制定范围的不同、标准制定手段的不同、对产品标准具体要求的不
同以及各国的合格评定程序与卫生检疫措施的差异,差异的存在会导致跨境供应成本增加
生产企业为满足进口国的技术要求而增加成本,导致竞争力相对下降,因此技术性措施起
到限制进口的作用,形成事实上的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