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以控氮长效、促磷吸收、防钾淋失,并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科技发展,开发新产
品,增加化肥的科技含量这条路子毫无疑问是对的,但是也有部分企业正把

“差

异化

”这本经越念越歪。

  

■ 生存 “坑农不害农”成了顽疾?

  靠技术进步求生存的道理在业内受到普遍推崇,各企业看似是这么做的,
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却是挂羊头卖狗肉。李相辅说:

“比如东北的一炮轰,虽然宣

传上是长效缓释的,但实际上它做不到,一些企业主要是利用大颗粒尿素溶解
慢的特点来解决缓控释的问题,这是解决不了的。但是为什么火呢,是因为造
假。

”北京澳佳肥业董事长冯广祥也认为:“中国的复合肥应该是一个较乱的行业,

造假的很多,监管难度很大。

  据了解,偷减含量是造假的主要手段,这早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冯广祥告
诉记者:

“在一些地方出现一些怪现象,农民倾向施用标识不低于 55%的含量、

但是价格又低廉的产品,那么按照标识来计算的话,有些企业给出的价格连成
本都挣不回来,那只能说明这些复合肥厂在造假,差

10 个含量也都常见。”

  除此之外,当复合肥企业的生存受到挫折时,他们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
了营销策略上,有时用

“忽悠”这个词来概括并不过分。“忽悠的成分还是比较多,

企业的短期行为比较明显,更多的是在乎自己的销量和利益,真正把企业的利
益和农民的利益统一起来去做销售的还比较少。

”冯辉说,“很多企业在宣传化肥

的时候用了很多新名词,添加了很多所谓能增产的东西,但是没有一个客观的
评估机制,他们所添加的东西以及技术对作物的作用就不好评估,他们利用这
种新奇性吸引农民。

  既然复合肥行业存在如此规模的造假与欺骗行为,那么这些企业为什么一
直还

“活”着?这主要是大部分企业仍然有基本的造假底线,那就是“坑农不害农”。

“比如标识 58 个含量的,偷减 10 个含量,坑了农民一些钱,但是因为现在农民
习惯大肥大水,少了这几个含量,作物也不会明显减产,那农民也不会去追
究。

  企业的短期行为隐蔽性较强,造成监管难度大,

“坑农不害农”已成行业顽

疾。但这也反映出这些企业在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已经陷入

“为生存而生存”的怪圈。

  

■ 发展 整合是未来大方向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复合肥生产企业有

4000 多家,产

能中一部分是成本低、工艺简单、投资低的复合(混)肥装置。这不仅造成了复合
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因为产能分散推高了营销成本。因此,中小型复合肥
企业由分散化走向集约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可能将更多地依赖行业整合的
力量。比如在

2010 年,湖北潜江长润复合肥有限公司被湖北农资集团重组,更

名为湖北富来地金润肥业有限公司。被纳入湖北农资集团的体系后,该公司通过
一系列技改降低了成本,同时利用湖北农资集团的网络优势和资金优势迅速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