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2)浓度极化电流流过蓄电池时,为维持正常的反应,最理想的情况是电极表面的反应物能及时
得到补充,生成物能及时离去。实际上,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扩散速度远远比不上化学反应速度,
从而造成极板附近电解质溶液浓度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从电极表面到中部溶液,电 解液浓度分
布不均匀。这种现象称为浓度极化。

3)电化学极化这种极化是由于电极上进行的电化学反应的速度,落后于电极上电子运动的速度
造成的。例如:电池的负极放电前,电极表面带有负电荷,其附近溶液带有正电荷,两者处于平
衡状态。放电时,立即有电子释放给外电路。电极表面负电荷减少,而金属溶解的氧化反应进行
缓慢

Mee→Me+,不能及时补充电极表面电子的减少,电极表面带电状态发生变化。这种表

面负电荷减少的状态促进金属中电子离开电极,金属离子

Me+转入溶液,加速 Mee→Me

反应进行。总有一个时刻,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但与放电前相比,电极表面所带负电荷数目减少
了,与此对应的电极电势变正。也就是电化学极化电压变 高,从而严重阻碍了正常的充电电流。
同理,电池正极放电时,电极表面所带正电荷数目减少,电极电势变负。

种极化现象都是随着充电电流的增大而严重。

充电方法的研究

2.1 常规充电法

常规充电制度是依据

1940

年前国际公认的经验法则设计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安培小时规则 :

充电电流安培数,不应超过蓄电池待充电的安时数。实际上,常规充电的速度被蓄电池在充电过
程中的温升和气体的产生所限制。这个现象对蓄电池充电所必须的最短时间具有重要 意义。

一般来说,常规充电有以下

种。

2.1.1 恒流充电法

恒流充电法是用调整充电装置输出电压或改变与蓄电池串联电阻的方法,保持充电电流强度不
变的充电方法,如图

所示。控制方法简单,但由于电池的可接受电流能力是随着充电过程的进

行而逐渐下降的,到充电后期,充电电流多用于电解水,产生气体,使出气过甚,因此,常选
用阶段充电法。

恒流充电曲线

2.1.2 阶段充电法

AaIp46^ .!5dm 

PUs' g `xY1MEU8ksN`[ |(,@

66

w e

n

xoFKsJp6 u hcd'G uIxFE @& U * 

此方法包括二阶段充电法和
三阶段充电法。

1)二阶段法采用恒电流和恒电压相结合的快速充电方法,如图 所示。首先,以恒电流充电至
预定的电压值,然后,改为恒电压完成剩余的充电。一般两阶段之间的转换电压就是第二阶段的
恒电压。

二阶段法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