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控制程序和措施。在政策制定中,应尽量考虑到制度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同时,审计机关应
在内部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在现有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对审计质量工作全面进行量化和细
化,制定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审计质量认定标准。有效执行既定的质量控制措施,参照
质量标准体系是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制度保障。三是要注重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经常召
开典型案例分析会,不断总结提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如审计抽
样技术、内控测试技术、工作底稿编制和审计报告撰写技术等。
  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从相对意义的角度讲是降低了重要性水平,这样虽然提高了审
计工作风险,但只要审计人员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由此减少的机会风险一定大于审计工
作风险,也就从审计人员这个主观因素上控制了审计风险。
  (二)处理好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关系。一般地讲,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正比关系,即
重要性水平定得越低,说明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越小,就要执行越充分的审计程序,
从而获取越多的审计证据;反之,重要性水平定得越高,说明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越
大,从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但这是通常意义上的理论情况,我们不能仅只停留
在这一层面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加关注于取证成本。取证成本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审
计实施方案、事物的表现程度、取证方法、取证的难易程度等。当取证成本在我们可以接受的
范围之内,特别是在取证成本较低时,根据谨慎性原则,我们可以考虑将重要性水平定低
一些,多取得一些证据,达到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要求。根据取证成本,通过调节重要性
水平和审计证据的关系,来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当今审计对象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
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受托责任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适当提高审计成本,降低重
要性水平,以此来规避机会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具有切实可行的实际意义。
  (三)灵活运用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原则的表现形式,具有实践意义。因
此重要性水平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从实践上讲,审计初期设定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
对审计对象的主观初评,这具有很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随着审计的深入,审计人员可以根
据工作实际来适当调整重要性水平,以求重要性水平设置的合理与适度。从空间上讲,重要
性水平可以根据报表层次、账户层次、会计分录层次而分别设定,这样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
整体的审计风险就有了详细的测试和评估标准,为履行审计程序和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准确
的依据。当然,重要性水平往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着交织,同时外界经济环境与经济形
势的变化也是决定重要性水平的因素。这样我们就必须灵活的运用重要性水平,根据不同的
情况恰当的加以调整,以求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最佳配比。
  (四)严格履行审计程序。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是对审计人员工作量的限定,它与执行审
计程序是相互独立的。具体来讲,如果一项审计程序的重要性水平设置较低,说明该项程序
可能引起的风险较高,需要增加审计步骤和工作量,以达到重要性水平的要求;反之,如
果一项审计程序的重要性水平设置较高,则可适当减少审计工作量,但无论重要性水平设
置为高或低,审计程序必须严格履行。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审计程序
实施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在进行符合性测试时

 

重要性原则在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

:从分析重要性的特定概念入手,论述了重要性原则在编制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评

估审计风险、发表审计意见中的不同应用

,并根据重要性原则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指出应用重

要性原则

,必须切实提高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专业判断能力,其中降低审计风险是其确定重要

性水平的出发点

,减少或规避法律责任是确定其重要性水平的归宿。

  关键词

:重要性原则 审计 应用 审计风险 法律责任

    重要性原则是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重要基础概念和应用原则。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