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很熟悉的

“所指”。由于内容复杂,定义文化大革命不是那么简单,但概括说“文革”是从1966

年到

1976年进行的社会文化运动, 由于毛泽东的死亡,10年的文革也尘埃落定,结果是失败。

它不是成功的神话,而且它只是在很短暂的

10年时间里进行的社会运动, 但是到现在“文革”之

名对中国人来说还象征着很多的东西。有一个韩国学者指出,经济、农民工问题等目前中国社
会的各种问题其实都与文革有关

1

。现在已经过去

30多年,但它还是在现实中徘徊的幽灵。

毋庸置疑,与文革有关的研究把文革当成极端破坏的、违反文明等否定的视角上进行下

来的。甚至有

“丧失的10年”、“动乱”及“灾难”之类的说法,文革一直被彻底否定。由于文革

是失败的革命,而且它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此文革被认为当代历史
上不应该发生的错误的革命是理所当然的。并且重返返回到现实的知识分子的声音突出文革的
阴暗面,文革成为

“完整的灾难”历史。文革的结束伴随着知识分子的复归,他们从他者

subaltern身份得到解放。如果借助五四5.4式的说法,知识分子是启蒙和理性的主体,他们
与愚昧的民众根本不一样。他们既能

“说话”,又被认为有应该说话的身份。于是,他们一旦

从失去声音的他者的身份回复话者的身份,就洋洋洒洒,尽抒胸中肺腑。民众不知道如何说出
自己的话,他们的记忆经常被忽视不理

, 但相反知识分子的记忆老是表达出来,它成为社会主

“话语”。 

文革在伤痕反思文学和邓小平的政策这些基板上成为否定符号。随着文革的结束,在

文革时期受到批评的知识分子陆续返回到历史的轨道,回想自己的文革经历,开始讲述体会。
他们借助文学方式,公开文革的各种的阴暗面。这类作品有自传风格,所以在文本里充满满有
埋怨文革的色彩气氛。这样的评价作为为给邓小平政权和他的改革政策赋予合法性的后盾起作
用。

1981年6月27号,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发布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的想法中相当多的部分都反映在这份决议上,邓小平共有九次
参与了制定这份决议的过程。《关于建国以来堂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毛泽东的历史功过
评价为

“七三开”。总的来说,这个决议虽然承认毛泽东的基本精神值得继承,但完全把文革

看成否定东西,把有关文革的责任都放在毛泽东身上,提倡如果有错误的部分,应该澄清是非,
这样郑重表明立场。这样看来,

 伤痕反思文学的热气、历史决议的通过和邓小平体系的成立

等这一些和围绕着文革的否定评价并非无关。从这个关系上,可以得知,这样的文革评价过程
中,担任主体角色的是知识分子。换句话说,在社会上被正式表明的文革记忆是知识分子的记
忆。

90年代之后,一直被否定的文革记忆开始出现分歧。围绕文革的对错,在人们之间

发生了争议,不仅在中立的态度上看文革,而且出现了从肯定的角度上看文革的现象。

90年

代之后从文革记忆上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

90年代的社会转型上。90年代的社会变化的基

础是经济增长。

90年代的经济增长支撑了今天的中国,成为所有的政策的合法性的基础。随

着经济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在认识体系里发生了变化。由于经济增长人们从生活上
能够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不再羡慕任何人,而力图解放一直被压抑的自我。经济增长使人民更
感到中华民族的自豪,这就养成了反西方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

90年代的经济快速发展导

致了各种各样的弊病,这一现象突出了新左派的出现。而且由于

90年代之后,在全世界出现

的后现代主义,五四以来一直支配人们的思考

——把西方当作中心,把自己当作边缘的这种二

元论渐渐被瓦解,他者的价值越来越被被注目。在这样的潮流之下,文革遇到了新的

“解释之

”。重新考察社会主义精神、考验中华民族的力量和底气、二元论被解构,这种潮流引起从

新的视角记忆文革的态度。通过这一过程问世的文革记忆在方式上主要以

“民众”的声音为再

现。它们不是把在中国历史上一直站在主流的知识分子的记忆,而是把总是作为他者身份的民

1

 

成谨济

,韩国中国语文学论集第

53号<文革与启蒙>, 2008年 p.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