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行了补充和完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削弱了设备管理工作。如减员增效的需要,很

多单位撤销了总厂的机动处和原二级单位的机动科,人员分流,职能下放生产车间,设备

管理的模式向直线制转化。但生产车间缺少足够的高素质的设备管理人员,很难站在必要

高度对全厂设备进行统筹规划,加上责、权、利不对等,造成很多设备基础管理工作流于

形式,管理的力度和效率降低。

二、中国设备的管理模式及沿革

(1)计划预修制引进阶段(1949~1958 年)。1956 年引进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这是

一套较先进、完整和实用的管理体制,与我国的设备工程师、管理干部和维修技工结合,

建立和健全了相应的设备管理组织,形成了企业设备管理的基本模式,且计划预修制成为

设备管理和维修组织的主要方法。

     (2)以计划管理为主的阶段(1958~1982 年)。这个阶段正是计划经济全面发展和成型

的阶段,且受计划预修制的影响,确立了设备管理的主要方针和原则,如 以预防为主,维

” “

” “

修与计划检修并重 、 先维修,后生产 、 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 等。同时建立了

” “

三级保养制 ,以及 三好四会 、 润滑五定 、事故 三不放过 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在组

织形式上,形成专群结合的管理组织,实现了 专管成线,群管成网 ,常开展设备评比检

查活动;为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建立了一批国有的设备专业修理厂、精修站、备件定点

厂和备件总库等。

     (3)调整和发展阶段(1982 年以后)。1982 年成立了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开始有组织地

” “

” “

” “

从国外引进 设备综合工程学 、 全员生产维修 、 后勤工程学 、 可靠性维修 等现代设

备管理科学。特别是

1987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

使我国的设备管理工作进入了调整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主要表现如下:

    ① 推行设备综合管理,注重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克服了过去由于买、用、修、改、

造各个环节互相脱节造成的浪费现象。

    ② 改变了过去以计划性修理为主的模式,建立了检、养、修结合和修理、更新、技术改

造相结合的工作体系。

    ③ 对计划管理模式及维修体制进行改革,推进维修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初步建立了设备

预防维修制度,重视点检、故障诊断、状态监测和先进维修技术的应用。

    ④ 推进先进设备工程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需要指出的是,经过 20 多年管理现代化的追求和实践,中国企业设备管理的发展与工